早期诊脉心得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学脉几年了,对27种脉,我还是挺头大。我真是感慨古人的细致,一个小小的脉搏竟然能分出这么多种类。要命的是给我们后人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要把每种脉的特点、主病都记住,真是很难。我的记忆力不好,背书的功夫不行,上学的时候,历史学的最差。我学习的时候,特别依靠理解,书上的内容理解了,就容易记住,如果不理解,那就基本不往脑子里去。所以我这种脑子只能学理科。现在理科脑子又作怪了。我想,这么些脉,每个脉主的东西都不一样,这如何能记得住啊?再者,就算把脉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过,把脉的时候一条条的来套,这叫死搬硬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我想,学习脉只能靠死记硬背吗?难道脉没有原理吗?为啥脉会有各种各样的样子?为啥滑脉会主痰?为啥浮脉主表?为啥紧脉主寒?一大堆的问号在脑子里,想啊,想啊,就是想不通。

  记得我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刚开始接触各种元素,就很头大,老是记不住这些元素的名字,感觉他们很乱。后来学习到了元素表,感觉门捷列夫先生真是个伟大的天才,他揭示出了各种元素的内在规律,把看起来杂乱的元素们排列的规规矩矩,秩序井然。其实真正的高人就会让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变得很简单。那么脉里的规律是什么呢?

  就在我学脉陷入迷茫的时候,老天垂怜,高人出现了。

  七、脉的奥秘

  不得不说,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网络是个信息的海洋,对于想学东西的人来说,网上几乎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发现了有一位中医高人在讲一本很受追捧的中医书《四圣心源》。这本书是清代的,作者是惊才绝艳的一代宗师黄元御。这位中医高人呢,网名叫根尘不偶,实名李玉宾,老家是山东潍坊的,巧的是和黄元御是老乡。这位李老师呢,他是属于《四圣心源》这一派的。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家看武侠书,都知道武林中有很多很多门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独家武功。其实中医也差不多,也分了很多很多派,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本领,相互看不起,都觉得自己最牛。

  这位李老师出过一本中医书叫《临证辨象》,我拜读过,对我很有启发。他治病就是用《四圣心源》的那一套理论,可以说是得了这一派的真传。所以看到他的讲课,我就知道有货,找来认真的学习。这个学习,让我中了“大奖”。

  当然不是中体彩了,而是李老师的讲课,给我打开了一扇门,门的那一面,就是无数中医人梦寐以求的中医珍宝-脉的奥秘。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李老师的讲课是一个系列,其中有一课是专门讲脉的。在这个课里,李老师先讲了一段他对把脉诊病的看法,这个看法直接颠覆传统对把脉的认识。

  李老师说,诊病是靠望、闻、问、切,但是这四个里面,前三个都靠不住,只有切脉是最可靠的。我看到这里就有点蒙。因为在脉学的圣经《濒湖脉学》里,李时珍说不能只靠切脉来诊病啊,要四诊合参才可以的。而且不光李时珍这么说,几乎我见过的所有文章,都说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且好多名医的医案里都有舍脉从证的记录,就是脉象和其他方式诊出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舍弃脉象,以其他诊断为准,怎么李老师敢说切脉是最准确的呢?

  不过李老师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且听我慢慢道来。他说有的人可能美容,或者化妆,那么会影响望诊的效果。有的病靠闻是闻不出来的。还有病人回答你的问题或叙述病情不一定真实完整,可能会把很关键的信息给漏掉了,你不一定会从病人的叙述中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说望、闻、问这三种手段都不怎么可靠。而切脉就不一样了,脉是客观的,病人无法主观改变他的脉象,所以从脉里得到的信息是最准确客观的。还有一个,就是脉可以即时的反映出身体状况,反映疾病当时的动态,就像现场直播一样。而其他方式没有这个优势,比如很多中医都要看病人的舌。李老师说,舌苔反映的病情有点滞后,不像脉是实时的,所以李老师看病几乎就是靠把脉。

  上面说了,李老师对把脉的看法很颠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把脉,我的心中只有你”。后面,他就接着讲怎么学习把脉,想不到,这段内容更加颠覆。他说,你要把二十八脉统统忘掉。我的天,统统忘掉?!

  李老师说,脉的形态有万千,只分成28种失之太简,分成千万种则太繁。试脉的时候,不要用28脉来套,而是放下28脉,用心来体会脉的象。可以把脉想象成河里的流水,体会水流的感觉。有的水流湍急,有的和缓,有的是波涛汹涌,有的是涓涓细流,等等。体会的多了,对脉有感觉了,慢慢的摸脉就像进入了病人的身体,病人五脏六腑的情况我们就清清楚楚了。我想,李老师的这个说法很像武侠小说里的“无招胜有招”啊。写的这里,我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在武当山的一场江湖恶斗的现场,张三丰教完张无忌太极拳后,告诉他的一句话:把招式忘掉。

  于是我以后把脉,就放下以前学过的28脉的招式,开始学习体会脉。渐渐的,也悟出了一点东西。下一节,我将大胆献丑一把,将我悟出的东西写出来,希望路过的方家批评指正。

  八、脉的体悟之一

  把脉的时候,会发现有的人脉很细,很弱,有的人则很脉道充盈。我记得多年前和一帮同行的朋友去崂山玩,在半山的一个亭子里坐着歇息的时候,给各位朋友把脉,就有典型的这样两个脉。一个朋友人长的很苗条,两手的脉试下去让我很吃惊,很细很弱的一条线,要很仔细的试才能试的到。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河到了枯水期,往日的水流不见了,只有走到河床地下,扒开枯草丛,才能看见还有一条小细流显现出来。另外一位女士,身材丰满匀称,她的脉就有充盈的感觉,像夏天的河流,水很旺盛。

  以前就是按照脉书上来套,这是哪种脉,那是哪种脉,然后看它们分别主什么病。既然李老师教我们来体会脉,那么对于这两种脉,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河流的枯荣。人体流动的血液不就是大自然中的河流吗?于是由河流的枯荣一下子就想到了人体血液的枯荣。很显然,脉细小的朋友血虚,脉充盈的朋友血足。血是维持身体机能的主要物质之一,血虚的人会机能不足,显现出虚像,如体力不足,毛发不荣,睡眠不深等等。我把这些症状说给这位朋友听,她基本上都点头称是。相反,血足的人身体机能旺盛,身体健康,体力充足,毛发旺盛,睡眠也不错。等我把这些判断说出来后,也得到了我这位朋友的认可。

  把脉的时候,经常会试到一种像气球一样的脉象,一般会出现在左右关脉的位置上。这个比方也许不太恰当。脉是血管嘛,所以试的话,指下应该是窄窄的长条。但是这种脉就不一样了,原本是挺窄的脉好像充了气一样,变得胖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指下血流的感觉不是原来的柔和,而是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很有弹性,或者说有抵抗力。

  为什么脉会变成这样的呢?经过思考,我也想“明白”了。上面我们不是用气球打比方了嘛。我们接着用气球来理解。中医里有个概念是“气”,中医讲,气在身体里无处不在,身体的机能就是靠气来推动的。我想,人正常状态下,身体里气的含量应该是不多不少,就像一个气球充的气不多不少,按下去既不会软塌塌的没有抵抗,又不会硬硬的抵抗很强,而是充盈度适中。如果气的运行在体内出现了异常,在某处出现了郁结,就是局部气过多了,那么这个部位压力就会变大,就像气球气多了一样,按下去变硬。

  这样一理解,对这种脉就明白了,它说明了身体里面有气的郁结。那么反过来,对于按下去感觉偏弱的脉,想想瘪下去的气球就知道,那就是脉对应的身体部位气不足了,那么这个部位气不足就会造成这个部位机能衰弱。

  这种理解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记得我曾经对关脉抵抗力强的几个人用过四逆散等破解气郁结的药,基本上吃药之后都会有放屁的情况出现,这不就是把郁结的气给排出体外了嘛。

  还有脉的浮沉也容易理解。浮脉一般出现在感冒的初期,或皮肤病。这是为什么呢?感冒的初期,中医认为这是外邪在侵袭人体的体表,人体就会派出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体表进行抵抗。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了体表,就会造成体表的“气”大量增加,而体内就会相对空虚。人体有皮肤病的话也是这样,为了抗病,人体会调动防御力量到体表,而体内也变的相对空虚。既然脉是身体的全息反映,那么体表“气”的大量增加,脉的“表”,就是脉接近皮肤的部分就会比平常时候有力,脉的内部就会相对弱。

  还用气球打个比方,就是有更多的气被吹到气球表面,使气球膨胀的更大。但是气球里面的气并没有增多,所以气球表层以内的气会相对变少。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气球不会存在,我们这里只是来打个比方。所以浮脉的特点是轻按既得,脉在皮下的浅层,深按反而感觉空。需要说明一点,这个“空”是相对的,就是比正常的时候略显“空”一些,而不是很空。如果很空的话,说明体内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体表的兵力只是假象了,实际上身体已经很虚弱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脉就不能叫浮脉了,而是芤脉了。为了便于识别芤脉,古人给芤脉找了一个形象代言人:葱管。

  沉脉与浮脉恰恰相反。当疾病突破人体体表的防线,深入到身体内部的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也不能继续在体表呆着了,而是要撤到体内继续与疾病作战。这个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经过体表的作战,一般消耗都很大,部队减员也很严重。当人体的把防御力量集中在体内时,体表的兵力部署就很少了,脉上的反应就是浮脉没有了,指头要按到接近脉管底部的地方才能试到血流。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这个脉好深啊,这种脉就是沉脉。

  光了解了脉的浮沉还是远远不够,实际的临床上,浮脉和沉脉往往和其他小伙伴一同出现,就像包青天的故事里,王朝经常要跟着马汉,而杨六郎传奇中孟良总是拽着焦赞一样。比如在感冒的病人身上,浮脉的小伙伴往往是紧脉,那么这个紧脉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九、脉的体悟之二

  寒风呼啸的时候,人在户外都习惯要紧缩着脖子,四肢也会变得有些僵硬。家里的食用油温度低了之后也会变得粘稠凝滞。中医发现,人身体内部和自然界很相似,寒气进入了人体也会引起凝滞和收缩,所以中医讲:寒主收引,寒主凝滞。身体局部的这种收引和凝滞在脉上会有紧的感觉,所以脉书上说,紧脉主寒。那么,这个“紧”在指下是个啥感觉呢?

  这个就需要经常摸脉,熟能生巧。脉摸的多了,就知道正常的脉在指下是一种比较柔和的感觉。紧脉,就是平时柔和的感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硬邦邦的感觉,像是脉戴上了一个金属外壳。

  我上文提到,有一次把脉给朋友的妹妹把脉,发现对方尺脉很紧,由此知道她腹部有寒气,推知她有腹疼的问题。这是紧习化学的时候,刚开始接触各种元素,就很头大,老是记不住这些元素的名字,感觉他们很乱。后来学习到了元素表,感觉门捷列夫先生真是个伟大的天才,他揭示出了各种元素的内在规律,把看起来杂乱的元素们排列的规规矩矩,秩序井然。其实真正的高人就会让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变得很简单。那么脉里的规律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