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57)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五十七古佛寺的前身上

  对于古佛寺的来历,说得最全最真实的莫过于陈大厚写于年的那篇古佛寺的由来,人家可是古佛寺的缔造者陈汉卿的儿子,根根底底都知道。

  陈大厚家“历代经商,以柴炭为业,茂盛恒柴炭行的牌头在当时颇有些名气,父亲陈汉卿开设的行址在距通惠路解放路和陶朱路陶珠路不远的老三条街光前街附近的源发里吉庆里美华里,也就是原广东会馆后来的市幼儿园的旧址。自建院落,堆积柴炭。根据父亲的说法是托神庇护,那时的生意也确实特别兴隆。”

  陈汉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属于带发修行的居士,家里设有佛堂,“闲暇之余,常邀集道友,自备斋食,讲经说法,燃香参拜。”据说,年,陈汉卿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东门双堰塘三圣宫有尊如来古佛,由于庙殿年久失修,风飘雨打,佛身腐坏,过着凄苦的日子,所以向他求救。于是,陈汉卿在第二天邀约几位道友,去到东门的三圣官,走进宫门查看,果然有尊如来古佛,满身尘垢,形象模糊,头部面部胸背等处出现腐烂。

  当即请了几个“力人挑夫”带着绳子和杠子,将那尊古佛抬到自己的商号茂盛恒柴炭行,在院子里腾出一个地方,搭起临时佛堂,将如来佛供在里面。并从各地聘来能工巧匠,按照如来古佛原有的造型,日以继夜地精雕细琢。不多久,“老佛爷焕然一新,周身金光闪闪,庄严肃穆,令人生敬,已非昔日那副可怜的尴尬尊容可比了。”

  不管是虔诚向佛也好,还是借机敛财也罢,反正当时的宜昌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宗教信仰非释即道,也有释道不分的,所以,和陈大厚的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当这尊老佛爷移位装饰一新后,通惠路陶朱路一带,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捧着神香红烛鞭炮贡果等迷信物品,熙熙攘攘,蜂拥似的前来朝香拜佛。道路两侧各日杂商店,纷纷设立专柜,大量供应祭神用品,生财有道,生意空前。”

  据说,那尊古佛灵验得很,香灰木屑供水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这下一传十十传百,奔走相告,全城轰动,几乎达到疯狂程度。据陈大厚对当时火爆一时的情景描述:“佛像面前烟雾腾腾,香插如林,匍匐参拜者密密层层,数也数不清。病愈的患者感恩戴德,送来大量的金匾木匾红绸红布香油檀香贡果等等。其中仅以大小不等的木匾来说,数量之大,拼接起来,可搭成数百平米的房间积存的鞭炮,过三个春节任凭放也放不完。至于善男信女们投进钱柜中的香火钱,更难以计数。”

  费孝通曾经指出:“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甚至可以说,鬼神队伍从初创到发展,都抹不去功利主义的影子。人们对鬼神烧香磕头,大多带着明确的目的。”宜昌民众对菩萨的崇拜同样如此。那尊古佛不管究竟是不是“有求必应”,还是“叩之则灵”,反正就被戴上了“灵菩萨”的桂冠,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各种需求前来烧香拜佛的源源不断,既然都很虔诚,自然就会钱财滚滚而来。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