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56)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五十六现说古佛寺下

  年月日,宜昌市宗教管理部门在古佛寺前贴出通告称:“古佛寺将被拆除,寺内所有人员必须在年月日前自行离开。”那个时候,正是大拆大建土地财政开始兴起的初期,既然附近体委的灯光球场能卖出个好价钱,为什么不能让开发商来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地方财政,也为自己挣点钱呢?政府有政府的考虑,但这通告这无疑就是一枚炸弹,几乎宣告了那座寺庙的死期。

  但是在公开场合却不能这样表述。有关管理部门的人士对记者的解释是:寺内的那尊元代佛像已在“文革”期间被焚毁,既然古佛没有了,“古佛寺”就名不副实了而图书馆的迁走,一来是因为地方太二来这里也成了危房。再加上早在年,市政府办公室就曾批复过同意拆除古佛寺的报告,只是拆除计划一直未实施。如今宗教信仰重新开放,不少人到这里烧香拜佛,很难进行管理,加之城市发展日趋现代化,在市中心再保留这样的寺庙,已没有多大必要。有关方面的人理直气壮地说:“所以,我们拟实施年市府办公室的批复,将其拆除”。

  对这样的拆除理由,有些方面的人士和善男信女或者普通民众均有不同的看法。有关方面的人胸有成竹的向大家解释:正因为考虑到古佛寺的建筑现状,也考虑到宜昌的城市形象,还考虑到信教民众和旅游的需要,市的民宗部门才决定将古佛寺从宜昌市城区迁到小溪塔森林公园易地重建,由古佛寺和慈云下院合并而成,所以叫古慈寺。

  可是一些文物文化城建界的人士大声疾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许多遗产已经遭到毁坏,如今遗存的不多,保护力度也欠佳,很多只是遗存在宜昌人的心目中。关圣楼的雕塑慈云下院的木柱梁古佛寺的释迦牟尼木雕像都未能妥善保存,所以三游洞的宋代摩崖石刻如今更显得弥足珍贵。更有人指出,宜昌载入市志的古建筑共有处,其中镇江阁慈云下院华严寺尔雅街清代民居等建筑都已先后被拆。如果再把古佛寺拆了,就没有文物实迹来申报文化名城,也更加缺少宜昌本来就不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了。

  旅游历史申报和城市脸面最终打动了当时在任的领导,加上邻近的地块的开发商资金周转不灵,走投无路选择自尽,那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地段阴差阳错变成了烂尾楼,再加上这个拆迁决定是前任做的,与他无关,古佛寺的拆迁就在最后时刻被紧急叫停了。紧跟着的就是大规模的改建和重建,古佛寺地就引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春天。不过就是苦了年在小溪塔森林公园动工新建的古慈寺,因为修改规划和资金等原因,受其影响停工多年,二期工程直到年才勉强重新开工。

  关于古佛寺的现在的情况,笔者认为一位三峡晚报的记者方龄皖写得很美,特转载如下,供大家欣赏:“公园西门处,有寺名古佛。爬上台阶,推开一道红锈斑驳的侧门,随手轻轻关上。这里是月日凌晨点分的古佛寺。城市的浮华褪去,四下静寂,晨星闪烁。四周的楼群在浓重的夜色里,不眠人的窗口有朦胧的灯光,更多的人还在梦中。古佛寺在儿童公园西大门转角处,只是一爿小院。我走的是侧门,山门要到点以后才开。门前的香架上,烛影明灭摇曳,烟雾缭缭。清冷的夜色里,有妇人正在上香,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虔诚的背影。大殿里,十来位僧人和居士均着佛袍,正在做早课,轻唱着不知名的经文,围绕着大殿转圈,清脆的木鱼声,泉水叮咚一般。”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