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55)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五十五现说古佛寺中

  按照相关资料介绍,古佛寺目前占地面积虽然只有平方米,但其在宜昌市文化和旅游中却占有特殊的地位。宜昌的佛教协会,第一届成立于民国元年公元,第二届成立于民国十七年公元,第三届是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第一届的会是东山寺的住持,第二届是慈云寺的住持,第三届则是古佛寺住持超明。

  古佛寺现存的建筑沿轴线排列,座北朝南,偏西度,由南而北,有薄页子砖砌罩墙一堵,高米,宽米,顶盖小青瓦。在罩墙南侧为山门,单檐小青瓦硬山顶,单门单间,面宽米,偏离中轴线两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中轴线上的第二进建筑为大雄宝殿,占地面积平方米。大殿为单檐小青瓦两坡水硬山顶,南北两面山墙为青砖斗墙,主体构架为木结构,以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手法,榫卯连接而成。柱网布局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带前廊,廊柱处以砖墙代替,明间开门,前后檐门槛上装隔扇门。殿中明间的四根泥金木柱是名贵的金丝楠木,每根直径厘米,高米,在柱高米处装木梁,上搁楼板。殿的下层须弥座上,供奉佛像尊,背后为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圣立像。山墙开窗,窗之间墙面上悬挂蕉叶线描画十八罗汉图。大殿二楼右为禅堂,左为藏书阁。

  中轴线的第三进为观音殿,占地平方米。大雄宝殿的后门槛即是观音殿的前槛。观音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里墙供奉千手千眼樟木雕观世音菩萨像,左墙下供奉地藏王菩萨铜像,右墙下供奉财神菩萨坐像,像前玻璃缸内,盛有古佛寺圆寂老和尚云空的舍利。而在中轴线的两侧,皆建有平房,左为厨房,占地。平方米客堂占地。平方米僧寮占地平方米右有法物流通处,占地。平方米。阅览室占地平方米,接待室占地。平方米。全部房屋使用面积为平米。

  在古佛寺还是古佛寺的时候,笔者似乎没进去过后来由寺庙变成面粉厂,也没进去过。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跟着宜昌四中的那些高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唱着语录歌,带着红卫兵袖章大摇大摆的进去过,泥菩萨当然是砸碎了的,那尊木佛是先用斧头劈开后焚烧还是直接架在柴火堆上烧掉的实在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后来很一段时间古佛寺那个斑驳的山门上不是贴着封条就是钉着木条。

  在资料中,那家成立于年的宜昌市图书馆是年月搬迁到古佛寺的,馆舍面积。。如果属实,那些“破四旧,立四新”的焚毁古佛的时间莫非发生在年月前?似乎不是如果资料可靠,莫非笔者的记忆出了问题吗?资料还说,年在古佛寺加建了一间。的阅览室直到年月才搬迁到光前街陶珠路附近,馆舍由书库和阅览楼组成,面积扩大到,这倒全是事实。

  在古佛寺变成图书馆,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图书馆终于开设了外借部以后,笔者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当然要办借书证,还要交押金,笔者一口气办了好几个,每一次去那个寺庙改成的外借部借书将那几个借书证全都摆在那又又宽的木柜上的时候,总会引起图书管理员的怀疑。那个相俊俏身材婆娑扎一对小辫的小萍就会笑盈盈的过来解释:“没事的,他就是懒得跑来跑去,想一次多借几本书。”

  那个时候,满社会都在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读书”,而恕我直言,图书馆一天到晚都是冷冷清清的,后来搬到光前街那边去了,大大的阅览室除了一些儿童也没什么读者,最后索性办起了网吧,倒是人山人海,日夜灯火辉煌。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