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二子乘舟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刺客们面面相觑,手持利刃静待事态发展。

  哭罢多时,伋子对刺客咆哮道:“你们错杀人了,吾才是你们要杀的人,被杀的是吾的弟弟!”

  刺客们被说愣了,心想还有这么傻的人,自己明知道有人暗算,还来送死了?不管谁是真正的伋子,全都杀了不就可以交差了吗?于是刺客不容分说,上去一刀结果了伋子的性命。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要以此为原型写一部小说,估计不会比《汉姆雷特》《梁上波与祝英台》这些悲剧差到哪去。

  笔者认为产生如此悲剧的根源,在于当时权贵对于亲亲关系的淡漠,在于人们对于权力的贪婪追求,在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卫宣公为了满足小老婆的私念,亲生儿子都同意去杀,说明这个人心理严重扭曲,已经突破做人的底线。这种人,无论在哪朝哪代,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千古唾骂。

  纵观卫宣公的所作所为,无底线乱伦,雇凶杀子,这些都已经超越人性的底线,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他的这种扭曲心理呢?

  卫宣公的父亲是卫前庄公,因为溺爱造成了他的两个哥哥的死,所以他见到的没有亲情,有的只有亲人间的杀戮。而迎他回国即位的大臣石碏,实际上来说也不是教育的成功者,他的儿子石厚就没被教育好,最后逼得石碏“大义灭亲”,算是被石碏亲手斩杀。这些杀戮,已经让卫宣公看不到人性的善,所以才会有弑子的行为出现。

  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状况决定的。

  但不管外因是什么,主因还是主要的,卫宣公为人不正,泯灭人性,对于这样一个人,即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去看待他,更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去尽“愚孝”,否则自己就是“愚笨”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伋子同样逃不脱干系,公子寿的死是他间接害死的。

  伋子死了,公子寿也死了,当两颗人头放到卫宣公面前的时候,他傻眼了。

  最出色的两个儿子,被自己同时害死了,而自己还要给杀死自己儿子的人酬金,说出来都是天大的讽刺。

  卫宣公晕过去了,而宣姜也快疯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可是到头来自己的儿子也被自己害死了。

  之后的卫宣公生不如死,整日整日的失眠,即便那一天有幸睡着了,半夜也会被两个儿子索命的噩梦惊醒,精神高度紧张,神经衰弱自是正常,已经有了抑郁症的先兆。

  长期得不到睡眠,又始终疑神疑鬼,再加上确实上了年纪,最后卫宣公算是活活把自己吓死了。

  害人者害已,如果真的有阴间,不知道卫宣公怎样面对他的两个儿子。

  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只剩下了个公子朔,按照礼法,公子朔继位卫君,史称卫惠公,这年是前700年,他时年十五岁。

  宫廷无秘事,这么大的事被人左传右传,事实夹杂着杜撰,就在卫国传开了,越发酵越厉害。

  伋子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而公子寿因为有为兄而死的举动,同样受到卫国人的爱戴,他们的惨死对国人刺激很大,而卫宣公和宣姜则被国人深恶痛绝。

  于是当时就产生了一大批的讽刺诗,大都写的是卫宣公之昏庸、宣姜之恶毒心性,还有就是对伋子和公子寿二人的怀念。

  《诗经·国风·邶风》中有《二子乘舟》一诗:“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个人坐船走了,船儿飘流远去。多么想念你们啊,实在为你们担心。两个人坐船走了,船儿愈走愈远。多么想念你们啊,但愿没有什么灾祸。

  《毛诗序》解释这首诗的背景:“《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诗写得很短,如果联系历史背景,却很深情,代表着卫国人对兄弟二人的哀伤思念之情。

  还有一首《日月》,后人有说是卫人怀念伋子跟公子寿的,也有说是庄姜因无子嗣而被卫前庄公冷落后所写的怨恨诗。

  不管怎么说,伋子的死是卫国人挥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