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二子乘舟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伋子已经收到了父亲让自己出使齐国的命令,此时正在家中收拾行囊。

  公子寿来府拜见,见大哥忙着收拾东西,赶忙劝阻道:“兄长,这次去齐国聘问,吾看凶多吉少啊。凡是使团出使他国,使者必手拿白旗,而吾得到线报说,边界上的贼人见到拿白旗的人就会杀害,此去无异于送死,所以还是找个理由推脱不去为好。”

  公子寿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实际上已经表达得够明白了,那就是人有故意安排,截杀使团。

  伋子听后大惊,他并不傻,稍一琢磨,便已经明白了其中缘由。

  宣姜一直在父亲面前诋毁自己,这事伋子早有耳闻,毕竟宫中人员鱼龙混杂,保不齐谁就可能走漏了消息。伋子向来人缘很好,别说仇人了,就算与人发生争执,他也是那个先道歉的,所以如此毒计很明显就是宣姜所为。

  可是宣姜要杀自己,如果没有父亲的首肯,量她也不会不计后果的杀一国的储君。如此一来,细思极恐。

  一切都很清楚了,父亲听信了宣姜的蛊惑,要杀死自己这个亲儿子。伋子的心情由震惊变为绝望,他绝望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竟然会对自己下此毒手,难道爱情真的可以冲昏人的头脑?

  痛苦多时,伋子出人意料地回绝了公子寿的好意,他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左传》)

  伋子的意思是,见到危险,就摒弃父亲给予的使命擅自出逃,那还要儿子来干嘛?真要出逃,那么逃到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人敢容纳我。

  此时伋子实际已经抱有必死的信念了,自己的生命是父亲给的,父亲要拿回去,理当归还。

  在儒家思想里,伋子这种孝是“愚孝”,孔子的弟子曾参就曾经是这种“愚孝”,但是孔子却不提倡,认为这是加重其父的罪孽。

  连如此遵从孝道的儒家思想都不赞同,可是伋子就想尽这个“愚孝”。

  那么公子寿呢?他见大哥如此执迷不悟,知道自己再劝也无用,于是他又心生一计,又想到一个办法……

  到了伋子即将带着使团出发的那天,公子寿备下了酒菜,要给伋子送行。

  席间公子寿一再给伋子劝酒,伋子自是心中苦闷,不自觉就多喝了几杯,结果没有多久就醉了。

  见伋子睡着了,公子寿赶紧打扮成伋子的样子,手里拿着白旗,带着仪仗使团就出发了。

  原来他的主意就是自己假扮伋子,他要替大哥去死。

  实际笔者看到这里,确实有太多疑惑的地方。真的必须要死其一吗?为什么换下伋子来后,就不能找个别人假扮其人?如果是怕刺客中有人认识伋子,那也说不通,因为毕竟公子寿与伋子长相也不同,既然要换,何不找人代替?

  所以怎么看这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唯一的解释,便是公子寿确实无论身材还是长相,都与伋子相似,他怕刺客中有人认识伋子,于是乔装改扮一番,以期以假乱真。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公子寿对灭绝人性的现实已经深恶痛绝,父亲要杀亲生儿子,世道如此混乱,难道还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

  不管什么原因,公子寿希望大哥活下去,于是他带着使团,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等走到卫国和齐国交界之地的时候已是黄昏,埋伏在这里的刺客等了整整一天,终于见到目标出现了,当即兴奋起来。

  定睛观瞧,使团中间有个贵族模样的人手里打着白旗,他们虽然没有见过伋子,但是手中有宣姜提供的画像,因为天黑,他们也看不太清,也不会去想掉包的事,于是各亮家伙,一拥而上将使团所有人的脑袋都给砍了。

  公子寿身首异处,当他的首级落地时候,他的脸上挂着一丝笑容,这是欣慰的笑,为救哥哥,他甘愿去死……

  咱们再来说伋子,可能是心中有事的缘故,睡了没有多久他就猛地惊醒了,再找出使的白旗和使团,早就不见踪迹,伋子当时就明白了一切。

  于是他发疯似的飞奔着去追公子寿,终于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刺客埋伏的地方。

  然而此刻已为时已晚,公子寿和整个使团刚刚都被杀死了,刺客们正在打扫战场。

  伋子并不管身边的贼人,疯了一般不管什么原因,公子寿希望大哥活下去,于是他带着使团,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