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黄泉相见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左传》中记载着二人相见时的赋诗对话:“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关于这一赋诗情节,后人往往做浅表解读,认为是郑庄公与武姜母子虚伪的表现。对于“遂为母子如初”,更是被很多人所耻笑,认为他们母子从小关系就不好,“如初”还不是像原来一样不好?

  有这样的观点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但是“清华简”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可能。

  “清华简”中有一篇《郑武夫人规孺子》,里面记述郑武公去世后,郑武夫人(即武姜)规诫嗣君(文中称孺子,即郑庄公)之事。

  武姜在规辞中,从郑武公依靠大夫治国的经历讲起,规诫年幼的嗣君守丧期间把治理国政大权,交于老臣管理,并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两方面讲了这样做的道理。

  郑庄公后来也依照武姜所说行事,最终将郑国发展壮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遂为母子如初”,也许就是说的恢复到了之前融洽的母子关系。

  “黄泉相见”这则成语出自这个故事,不过,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已经与这段故事的结局截然相反了。

  《左传》作者之后还借君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意思是颖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了,爱他的母亲,扩大并且影响到郑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给他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作为儒家的经典,《左传》作者就是一代儒生,时刻不忘用儒家思想来点评历史,颍考叔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因为出于儒家,所以站立点带有倾向性,难免有失偏颇,诸君不用过多纠结于他们的评论。其实历史本来就是一部个人史,也是一部现代史,什么样的人去看,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去看,可能看到的结果都会不同。

  《左传》把这段历史称为“郑伯克段于鄢”。

  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而用名字“段”;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克”字;把郑庄公称为“郑伯”而不是“兄”,是讥刺他没有尽兄长教诲之责。所以,如果为出现这种兄弟相残的情况而追究责任的话,那么郑庄公、武姜、共叔段都逃不了干系。

  关于这段历史,其他史书上都跟《左传》一个观点,那就是郑庄公很有心计,故意纵容弟弟,最后逼死弟弟。

  其实我们看一件事情,要多角度的去分析。

  事实上如果郑庄公非常痛恨自己的弟弟,必须要杀之而后快,那用的了二十二年时间吗?如果要杀弟弟,之前共叔段所办的每一件过分的事都足以被冠上谋反的罪名,何须等到最后真正起兵之时?如果是非要杀弟弟,郑庄公又怎么会不围攻共国,难道只是为了顾忌破坏与卫国的邦交关系?

  所以说,笔者认为他还是想给弟弟一个改过机会的,只是他的方法不对,作为兄长你就必须有责任去教戒弟弟怎么做人,而不是放任他。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一是对于子女不能无故的厌烦。同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武姜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对郑庄公非常讨厌,讨厌到最后都要杀了他夺权,失去为人母甚至是做人的最后底线,我们在感叹乱世无情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伦丧失的情况?分析原因,那个时代的人迷信,武姜认为庄公难产为不祥之兆,已经过多人为妖魔化了,缺少了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爱。我们说这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畸形心理,但是现代社会中我们就做得好吗?我们为人父母的有没有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心理,在乎他的变化,有没有以工作忙为理由在有意无意逃避?有没有会因为孩子的缺点而不耐烦,而发脾气?这种种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望共勉之。

  二是对于子女也不能无节制的溺爱。对于共叔段,武姜却溺爱得不行。几次都要求郑武公改立其为太子,好在郑武公明白历史上凡是废长立幼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结果,所以执意没改。但郑武公没有过多地干预武姜对共叔段的溺爱就是他的问题了,导致这种溺爱变的无节制,最终共叔段造反的时候,武姜竟然还作为内应要害自己大儿子。共叔段能变成最后这个样子,当然有他自己放纵自己的缘故,而更多的是武姜无原则的溺爱,武公的不管不问,庄公带有小心思的一再迁就。所以,放纵就是杀戮,作为父母,我们不求“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人生的大方向必须给孩子把握住,有些弯路是不能让他们走的,一旦走了,便没有回头路了。

  三是小聪明不要用在自己的亲人身上。我们说郑庄公聪明吗?聪明,不过这种聪明是小聪明。他对他的母亲,对他的弟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两个大臣不同的三个阶段都劝他制止武姜母子俩谋朝篡位的不轨行径,表面上看,庄公很无奈,作为孝子和长兄,就由他们去吧,不过火就行。实际上呢,庄公城府极深,他有故意放纵他们的嫌疑,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放纵他们进入深渊不能自拔的时候再一并收拾了。如果这事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或者政敌之间的话,无可厚非,毕竟兵不厌诈,必要的计谋有时候是保命的。可用在自己挚亲之人身上,就让人觉得恐怖了。他是一国之君,权力都掌握在他的手上,如果他对弟弟有教诲之意,也不会出现最后那样的结果。可见,武姜这个母亲对他心理伤害之深,使他心理也出现了扭曲,使他在处理这件事上很少考虑到亲情,这是郑庄公的悲哀,更是武姜的悲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