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黄泉相见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关于《礼记》,在这里要多介绍两句。

  《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应该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写,此外还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名《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名《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那么《礼记》中关于见面送礼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礼记》中规定:天子送的礼物是祭祀用的酒,诸侯送的礼物是圭玉,卿送的礼物是羔羊,大夫的礼物是雁,士人用野鸡作为礼物,百姓用鸭子作为礼物。

  那么颍考叔算哪一等呢?他算不上大夫,只能算个级别较高的士,所以按常理他就该送野鸡。

  那么他是献的野鸡吗?

  正史上对此没有记载,我们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后人就在这个礼物上做起了文章,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

  冯梦龙在自己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写道,颍考叔献的是两只猫头鹰。

  送猫头鹰这种事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奇特的事,不按常理出牌,此事必有蹊跷。

  出于好奇,郑庄公决定在官邸接见颍考叔。

  现在说说春秋时期诸侯是怎样接见客人。

  虽说颍考叔是郑庄公的臣子,但是人家是来献礼的,那就是客人,必须按迎接客人的礼节接待。

  颍考叔进殿以后躬身施礼,这时郑庄公也要回礼。

  然后分宾主面对面坐下,两人中间是一个很矮的平桌,上面可以摆放喝茶的茶具。

  古人的坐跟现在的坐不是一回事,古人的坐其实是跪,两膝先跪下,屁股坐在自己的小腿和脚上。

  后来这个习惯被日本人一直继承了下来。

  落座之后,颍考叔不等郑庄公提问便开始介绍其他的礼物:“此鸟名鸮(xiāo),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也。小时其母哺之,既长,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东周列国志》)

  当然猫头鹰是不吃自己母亲的,只是古人这么认为罢了。

  郑庄公一听这话里有话啊,句句扎到自己心里。可是又一想,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自己也没有因此而怪他。

  收了人家的礼物,就必须回赠礼物。送什么呢?送的是食物。

  然而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故意把肉留下不吃。

  郑庄公问他原因,他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意思是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您馈赠的肉汤,请求让我带给她吃。

  郑庄公见到他这么孝顺,很是感慨,不仅哀叹说:“唉,你有母亲可送,而我却没有!”

  原文是:“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左传》)

  颍考叔故意装做糊涂地问:“请问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郑庄公就对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言语间流露出后悔之意。

  听罢,颍考叔站了起来,一恭扫地说:“老夫人现在就您这么一个儿子了,您要是再不孝顺,那与鸮有何异呢?我有一计可以不违背誓言又让您母子和好。”

  郑庄公一惊,赶忙问是何办法。

  颍考叔说:“如果您挖一条隧道,直到挖到泉水那么深,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里面相见,这怎么能算违背誓言呢?”

  郑庄公觉得此计甚妙,于是依计行事,母子二人终于在隧道内得以见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