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武王伐纣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万事俱备,姬发就在盟津进行了誓师,并作了出兵动员,这也就是著名的《太誓》。

  姬发面对几十万的大军庄严宣告:“如今商君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自当奋勇向前,我们没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这一次必须成功!”

  跟夏启的《甘誓》和商汤的《汤誓》相比,姬发的《太誓》似乎显得更加温和,它其中只讲了征讨的原因,但是却没有赏罚的说明,这里面可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纣已经到了人人憎恨的地步,不用采用这种方式诸侯也都一门心思要推翻他;二就是姬发还是贯彻周先王的以仁德治天下的主张,所以并不说出惩罚措施。

  进行完了誓师,按程序要进行占卜了,以确定出兵的吉凶。

  然而占卜的结果显示为不吉,这让姬发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但是事已至此,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周国的天下诸侯大军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结果没想到走了没多久就遇到了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诸侯的的决心一度开始动摇。

  吕尚见姬发信心不足,于是果断地站了出来,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力排众议,最终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诸侯大军按编制列开阵势。

  面对如此之多的军队,姬发再次隆重誓师,只见他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máo)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在队伍中正作了《牧誓》,后被收录在《尚书》中,在此不再引录,有兴趣的诸君可以查阅欣赏。

  在《牧誓》中,内容跟《太誓》类似,多是鼓励将士奋勇向前的话,依然没有明确奖惩。

  而此时商纣这边有何反应呢?

  大军都打到家门口了,商纣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集结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大军赶至牧野,两军从而形成决一死战之势。

  这一仗就是决定中国历史之后走向的重要战役——牧野之战,就跟商灭夏时的仓皇之战和鸣条之战一样,牧野之战奠定了大周王朝的根基。

  让我们来看看战争的具体过程。

  战幕一揭开,吕尚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商朝军队前面挑战,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致师”,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发起猛烈冲击。

  此时商纣的军队人心是散的,原因就在于商纣无道,人们早就不堪其扰,所以虽然人数是周军的数倍,但是却早就盼着周武王的到来。

  所以当姬发率军攻打的时候,商朝军队都掉转兵器攻击商纣的亲兵,给周军做了先锋。

  商纣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最后登上鹿台,含恨自焚而死。

  战争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拖泥带水,好像预演了好多遍的剧本。

  在司马迁的笔下,给笔者的感觉就是,虽然姬发比较谨慎,但是商纣早已没有还手之力,就等着任人宰割,不然两年前姬发反叛时为什么不出兵讨伐?臣下犯了谋逆之罪,中央政府能够无动于衷?还有牧野一战,商纣既然有聚集起七十万(十七万)大军的实力,那么为什么不早出兵剿灭,而非要等到人家打到家门口了才出兵?

  疑点实在是太多了,让人不得不考虑整个事件的真实性。

  那么真正的历史会像司马迁写的一样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