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姬周叛商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姬昌经过这么一劫后,对商纣恨之入骨,如果说原来对推翻商纣还有一丝丝愧疚的话,此时他恨不得生啖其肉。

  确定了伐纣的大计之后,姬昌开始秘密与吕尚谋划推翻商朝政权的具体办法。

  吕尚建议姬昌对外联络对商纣不满的其他诸侯国,要求他们对商纣继续纳贡,从而使商纣放松警惕;对内定下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姬昌遵从吕尚治国策略发展周国,结果没有多久就致使天下诸侯纷纷依附。

  《史记·周本纪》记载,当时有两个诸侯国,名叫虞国、芮国,两国因为琐碎之事发生了纠纷,从而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就想到让威望崇高的姬昌来仲裁。

  虞国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舜死后,大禹将舜的儿子商均封在了虞地,因而建立了虞国,所以虞国为“妫”姓。

  到后世虞思担任国君的时候,少康正好为虞国的庖正,虞思很欣赏少康,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赐给他封地。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复国后,对虞思非常感恩,因此后世夏朝跟虞国关系一直都非常不错。夏亡之后,商采取怀柔政策,依然善待虞国,所以它才得以延续至此。

  芮国相传是炎帝之后,所以它应该为“姜”姓,其位置应该就在周国附近,与商朝的关系一直也不错。

  此次两个亲近商朝的国家竟然来找姬昌评判对错,这事说明周国在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威望已经很高了。

  等两国国君来到周国,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不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史记·周本纪》)

  之后两国君主相互礼让着离开了。

  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后,但凡是有矛盾纠纷的都来找姬昌评判,而不是找商朝这个天下之主了。

  “西伯昌断虞、芮之讼”,这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骄傲的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也就是说从此刻开始,周国不再受商朝节制。

  既然要继续发展壮大,没有广阔的领土作为支撑是不行的,所以姬昌也没闲着,下大力着手于武力扩张。

  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边的犬戎及密须等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qí,今山西高官治市西南)、又伐邘国(yú,今河南省沁阳市),最后灭掉了崇侯虎的有崇国,从而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

  此时的周国相传已经获得了商朝三分之二诸侯的归附,从现实情况来看,因为商朝的纵容,周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商。

  鉴于这种情况,姬昌认为是该跟商作一了断了,于是在诸侯们的纷纷拥戴下,定最高权力拥有者称号为“王”,之后在西岐称王,史称“周文王”,从此周跟商的矛盾终于公开化。

  之后周文王从周原上的西岐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这里离殷商都城朝歌更近,他准备在此秣马厉兵,以此为前沿阵地,一鼓作气拿下殷商政权。

  可是天不遂人愿,大业未成周文王便于前1057年因病去世了。

  周文王死后被葬于毕邑,对于此地在何处,至今尚未有明确定论,一说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姬昌在位大约五十年,功绩不可谓不卓越,周的真正强盛也完全在于姬昌在位时的治理。当他被囚禁在羑里时曾增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进一步总结出了《周易》;他断决虞、芮争执,被天下诸侯所拥护;他讨伐犬戎、密须、耆、邘、崇等国,奠定了周国的国力基础;他改变了殷之律法制度,制定了新的历法。可以说姬昌虽然没有实现伐商的大业,但是却为自己的后辈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