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武王伐纣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姬昌死后,次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关于姬发为何能继承大统而不是长子伯邑考,历来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姬发德重才高,所以姬昌将其立为太子,而舍弃长子伯邑考。这种说法以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为代表,他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姬发为太子,是遵循了“立贤不立长”的殷礼。

  另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因嫡长子伯邑考死在商朝,所以根据兄终弟及的惯例,自然由次子姬发继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史学家梁玉绳。

  梁玉绳明显是受了唐人的影响,我们之前说过伯邑考被商纣所杀并不可信;而王国维的观点也没有太多根据,原因就是没有史料说伯邑考不贤而姬发更贤德,而且我们之前介绍过,周人一直遵从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要当年太伯也不用为让小弟季历继位而绞尽脑汁出逃了。

  所以笔者认为,姬发被立为太子,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伯邑考当时因某种原因确实去世了,所以才轮到了次子姬发继承了君位。

  但不管怎么说,周武王德才兼备,继续发扬了周文王之德,很快便在诸侯间建立了威信。

  姬发继位第九年(前1048年),他感觉自己继位时间已经不短,在此期间继续遵从父亲宽厚仁德的方略,不仅安抚了周人,同时又收拢了诸侯之心,是到了可以放手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大业了。

  于是在吕尚的建议下,他假意东征商纣,目的是察看民心向背,看诸侯是否能够跟从响应。

  大军浩浩荡荡推进到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这个地方的时候,让姬发没想到的是,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诸侯国纷纷自发地派出军队,都到了这里来会合。

  丰都在今天西安附近,盟津在今天的洛阳附近,而商都朝歌在河南鹤壁附近,查看地图我们能够发现,三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盟津在丰都和朝歌正中,离二者大约都有三百公里的样子。

  那么诸侯国自发出兵的有多少国家呢?《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说有八百之多。仔细分析司马迁的记载,其实问题颇多,咱且不说当时诸侯国数量能不能达到这个数,单说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有如此多的诸侯赶到这一个地方也是不可能的。

  丰都离盟津三百多公里,就算周大军是游山玩水,每天行军三十公里,那么十几天时间也就到了。因为是没有提前通知的,诸侯国就算是一传十十传百这么口口相传,离的远的诸侯怎么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得知这个消息,再加上聚拢军队、准备粮草都需要时间,所以一次来很多诸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司马迁说谎了,真实的情况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出于试探诸侯反应的目的,姬发提前放出风去,以小道消息的方式告诉天下:周要讨伐商了,大家要跟从的抓紧做好准备了,某月某日准时出发。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之后,姬发率军到达盟津,诸侯国纷纷来到这里会合,这还说的通。

  二是姬发确实没通知各国就行动了,而附近的诸侯国得到了消息,急忙准备,赶在周军之前达到盟津,这也是可能的,但这种情况,诸侯国的数量肯定不多。

  所以说当时诸侯国达八百之多,这是司马迁凭空想象。

  不管真实历史怎么样,确实有诸侯国自发出兵响应,姬发很欣慰,这次出兵的目的也达到了。

  随着前来汇合的诸侯国军越来越多,盟津到处都有点盛不下了,那阵容不可谓不震撼,到处彩旗飘摇,人山人海。

  受到如此壮观场景的鼓动,诸侯们纷纷表示此时便可一鼓作气攻伐商纣,可是姬发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最终班师而还。

&em试探诸侯反应的目的,姬发提前放出风去,以小道消息的方式告诉天下:周要讨伐商了,大家要跟从的抓紧做好准备了,某月某日准时出发。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之后,姬发率军到达盟津,诸侯国纷纷来到这里会合,这还说的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