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商衰周兴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由此看来,公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环保主义者。

  因为公刘有如此的博爱,对待植物都能有这样的感情,对待人更是不用说,所以周围的戎狄部落里的人都开始向周族靠拢,从而使得豳人成为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族群。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公刘的事业开始兴盛起来。

  从此处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所自诩的正支正脉的华夏文明,其实并非是单源的,而是出自多源,是民族不断融合后产生的集体文明。所以中国人的认同感,并非来自民族认同,而是来自文化认同,这是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与其他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公刘去世后,其子庆节继位。

  庆节见族群发展的越来越壮大,于是就在豳地建立了国都,从此豳国以国家的形式开始存在在这片领土上了。

  然而此时正是夏、商朝的交替之际,豳国相比于正统的华夏来说,那真的是不值一提的边缘小国,也正因为小,所以没有引起中原的重视,因而得到持续发展。

  庆节之后经过了八代,君主位子传给了古公亶(dǎn)甫,因后来周武王灭商,所以追封其为“周太王”。

  古公亶甫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不仅得到了国人的爱戴,同时也被周围狄族的民众所仰慕。

  但是戎狄的首领则认为古公亶甫得民心而危害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就经常派人骚扰豳国。

  古公亶甫认为和为贵,依然推行自己仁义的主张,于是主动献上了狗马牛羊,但是戎狄仍然攻打不止;古公亶甫又献上用毛皮、丝织品、黄金、玉器、贵重的珍宝,他们还是不停地攻打。

  古公亶甫于是很奇怪,等有一次见到戎狄的首领后就问他们说:“你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戎狄的首领也不客气,直接说想要他周族的土地和人口。

  这是贪婪的无理要求,古公亶甫就应该率领民众奋起反抗,但是此时的他却退缩了。

  是的,我用的词是“退缩”,因为他在种族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进行反抗。

  《史记》记载古公亶甫此时的叹息:“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只要是能使大家生活富足,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民众因为我的缘故而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这我怎么忍心?”

  因为有这样的“仁爱”思想,他打算抛弃他的族人给戎狄,而只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如果真的以抛弃族人为仁爱,那笔者真的不敢赞同他的做法,这其实是一个领袖没有担当的表现。

  于是古公亶甫带着他的家人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最后定居在了岐山西面的周原。

  相比较古公亶甫的懦弱,周族人却要勇敢得多,他们认为古公亶甫仁爱,于是逃脱戎狄的封锁,扶老携幼,一路追随古公亶甫而来,最终都到了周原。

  此时的古公亶甫应该是羞愧和感动的,自己抛弃了子民,但是子民却没有抛弃他。

  所以古公亶甫发誓这次一定好好对待跟随他的周族子民,以周原为新的生存之地,建国周国,从此才真正有了“周”这个名字。

  要生存就要先有居住的地方,于是古公亶甫率领族人大力营造都城“西岐城”,在城内广建筑民舍,让民众从此定居下来;之后他让民众彻底废除戎狄的风俗,建立新的礼仪制度,使民众懂礼用礼;再之后他又设立各种官职,以此处理国中事务。

  按《吴越春秋》记载,古公亶甫在周原“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可见其发展之快。

  《大雅·文王之什》中有《緜(mián)》一诗,其实就是后世周王朝为纪念古公亶父开疆创业之事迹而作。因篇幅过长,这里不全文引用,但是其中有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句,“水浒”这个词就来自这里,意思是“河岸”。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