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姬昌强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古公亶甫共有三子,长子太伯(又称泰伯)、次子吴仲(又称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不少,其长子便是姬昌,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

  姬昌儿时就异常聪慧,《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说法就是“有圣瑞”,于是深受古公亶甫宠爱,对这个孙子也是格外推崇。

  举个例子,古公亶甫有一次就守着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们感慨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昌身上应验吧!”

  这话不知道是古公亶甫故意说给别人听的,还是真的有感而发,总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个人就开始心中盘算了。

  这个人就是古公亶甫的长子太伯。

  周人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在吸取了商朝兄终弟及这个祸乱根源的基础上逐渐固化下来的。古公亶甫这话的意思明显是打算传位给姬昌,要传姬昌那就必须先传季历,那么此时作为嫡长子的太伯处境就太尴尬了。

  太伯是个孝子,在他心中权力和孝道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为了不使父亲为难,他打算出走,以此来给小弟弟继位扫除障碍。

  但是他心里还有一个顾虑,这个顾虑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二弟仲吴。

  自己走了,如果仲吴不走,自然周国也不会传入季历手中,于是太伯便去做仲吴的工作,使得他跟着自己离开了周原。

  两人长途跋涉,尽量远离周原这块土地,于是一路向东南方向走了下去,直到有一天来到了大海边上。

  已经没有路了,两个人决定在这里住下来。这里是江南的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民俗还未开化,周围的人群还进行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为了防止父亲派人找他们回去继位,于是两人按照当地的习俗剪短了头发,在身上刺了花纹,穿着原始民族的服装,以此表示自己已不能再继位周国了。

  由此看来,太伯和仲吴可以说是文身行业的鼻祖。

  对于这两个外来人,梅里当地民族感觉很好奇,虽然他们跟自己一样的装扮,但是他们的习俗却完全不一样,相比较当地人以捕鱼为生,这两个人更喜欢农耕。

  太伯和仲吴后来也发现,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宜耕种,所以他们便教化当地百姓,让他们脱离蛮夷,从事农耕。

  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太伯和吴仲最终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吴国也正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当时的吴国是个小国,因为地处偏远而没有人会在乎他们的存在。可能连太伯和吴仲也没想到的是,几百年后吴国竟然强大到灭掉了楚国,而且一举成为了东周的霸主。

  关于吴国的历史,我们将在第五部分《吴越争霸》中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太伯和吴仲的主动让位,古公亶甫去世后,季历顺理成章继位,这就是“公季”。

  公季严格按照古公亶甫的政教,努力施行仁义,所以他不仅得到了国人的拥护,更是得到周围诸侯国的支持,周国的威望开始显现。

  公季去世后,周国君主的位子终于轮到了姬昌。

  古公亶甫没有看错他这个孙子,姬昌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法则,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文化、经济、军力都得到长足发展。

  姬昌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公家田地让农民助耕,只缴纳九分之一的税;对内奉行德治,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裕民政治,即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不仅如此姬昌生活还非常勤俭,穿普通人衣服,到田间跟百姓一起劳动,可以说是兢兢业业治理周国。

&ems,季历顺理成章继位,这就是“公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