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叔牙举贤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刘向《谥法解》中“桓”这个谥号的意思是:辟土服远、克敬勤民、辟土兼国、武定四方、克亟成功、克敌服远、能成武志、壮以有力。

  如果统观齐桓公的一生,随便拿出那条来似乎都是成立的,所以他是当之无愧“桓”这个字的,比之之前讲到的周桓王、周桓公,甚至郑桓公,齐桓公比任何人都适合这个谥号。

  但那是之后,此时的齐桓公还什么也不是。

  齐桓公即位齐国的消息传到了正往临淄赶来的鲁国军队这里,鲁庄公大惊,诧异地询问管仲:“你不是说把小白射死了吗?怎么他先回去即位了?”

  管仲无言以对,这才知道自己中了计。

  事已至此,齐国此时肯定加强了戒备,再去已是徒劳,于是鲁庄公只好掉头,带着公子纠回了鲁国。

  可是鲁庄公和公子纠都觉得窝囊,于是当年秋天他们亲率三百乘战车直接去攻打临淄,想趁小白还没坐稳位子,逼他退位。

  齐桓公知道鲁军打来的消息后,派老师鲍叔牙率领五百乘的大军在乾时(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这个地方跟鲁军打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胜,鲁庄公跟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的保护下逃回了鲁国。

  齐桓公即位后第一场仗就在鲍叔牙的指挥下打赢了,齐桓公很高兴,又因为自己初立,所以他要大封功臣。

  首先他想到的是高、国两家,没有人家的支持,自己现在是死是活还真不好说。

  因此他将卢地(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赐给高傒做采邑,其后人中就有人以“卢”为氏,所以高傒也是卢姓主要得姓始祖。

  到了高傒的十世孙高柴时,他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其后人便以“柴”为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傒也是柴姓的主要得姓始祖。

  对于国懿仲历史上交代甚少,也没说明确说齐桓公对他的赏赐是什么。

  对于鲍叔牙,由于这次领兵作战立了大功,而且之前尽心尽力辅佐自己即位,于是齐桓公就打算让鲍叔牙做国相。

  可没想到鲍叔牙坚决不干,他说:“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国语·齐语》)

  大体意思是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

  齐桓公听鲍叔牙竟然推荐管仲,脑袋摇个不停,说;“他是射杀寡人的仇人呀,怎么能选他呢?”

  鲍叔牙说了五条理由:“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弗若也。”(《国语·齐语》)

  这五条理由是这样的: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

  这五条理由一说完,齐桓公思索片刻,欣然决定听从鲍叔牙的意见,召请管仲来齐担任国相一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鲍叔牙举贤”。

  从“鲍叔牙举贤”这个历史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推崇是最高贵的美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鲍叔牙说了五条理由:“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弗若也。”(《国语·齐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