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叔牙举贤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二是做人要“无小志惕,而有大虑”。这说的是齐桓公。《管子·小匡》上曾对齐桓公有过评价,就是这句“无小志惕,而有大虑”,这人不小心眼,不斤斤计较,甚至有点大大咧咧。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人缘,因为他不会因为一点点利益而计较,你想跟这种人处起来是不是没有压力?而小白这点上做得好,而且“有大虑”,大事上不糊涂,能结交有志向和有能力的人。作为这样一个君主,他身边就能围下各类人,就能做大事。本来,他的哥哥齐襄公继位了,人家会世代传位下去,也就没有他小白的什么事了,在齐国有可能还会招襄公猜忌,所以他避难于莒国。在莒国他毕竟是个逃亡公子,受到的白眼肯定很多,但也正是因为受了这么多磨砺,才让他感到了生活的不易,他才会有强烈的上进心,才会有以后图霸的想法。正因为这些,他才学会了用人。对管仲,齐桓公一开始是原谅他的一箭之仇,而后听了鲍叔牙的推荐而任他为相,再后来完全放心的将国事托付于管仲几十年,成就了历史上一段霸业,成就了千百年来君臣关系的美谈,这当然得益于管仲的才,其实更得益于齐桓公的大气。

  齐桓公已经同意任管仲为相,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管仲当时还在鲁国啊,所以当下首要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他从鲁国弄回来。

  于是经过君臣的商定,决定一方面派鲍叔牙亲自带领三百乘战车浩浩荡荡开向鲁国,另一方面派能言善辩的公孙隰(xí)朋先到了鲁国进行谈判。

  隰朋到了鲁国,见到了鲁庄公,就跟他说:“公子纠是寡君的兄弟,寡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行处置。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我们齐国的仇人,请鲁国把他们交出来,由我们处置。如不从命,鄙国将出兵讨伐鲁国。”

  鲁庄公恐于齐国势大,答应将召忽、管仲交给齐国,并第一时间处死了公子纠。

  召忽得知公子纠被处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自杀殉主。

  但管仲没有这么做,而是请求做囚犯。也因为管仲“怕死”的这个举动,后世对其多有非议。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问孔子的话:“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

  子贡也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对管仲不能殉主,反而回国辅佐自己的“政敌”很不理解,认为他不仁义,不该去宣扬。

  孔子怎么回答的呢?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可以说是比他的弟子们看得要深远。

  《管子·大匡》里记载这样一件事,说的是鲍叔牙、管仲、召忽当时还都在齐国为官时,一次因为辅佐公子小白还是公子纠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召忽说:“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其实更得益于齐桓公的大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