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认真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子曾说过很多话,但是有这么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是一个严谨而又谦虚好学的学者,因为太理性反而显得刻板没有趣味。生活因为太过于现实,太遵循逻辑因果,在平静中显得那么的无聊和乏味,于是乎,影视和文学中总会因为超能力者和与现实不符的设定而让人着迷。我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津津有味时候,父亲总会不屑外加反感的说要适可而止,不要看起来没完,动画片这么幼稚的东西少看为妙,哪怕是出去疯跑疯玩也比宅家里看电视有意义的多。包括各种各样的武侠,父亲也会从人物造型到人物对话吐槽不止,还有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设定,情节发展的逻辑,都让他觉得不可理喻。

  这可能也是一种代沟,父亲是个技术型人才,可能因为这个导致他严谨而无趣。庆幸的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和他完全不一样。我总感觉自己思想中存在着幼稚的成分,明明受过高等教育,却满脑子里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点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反而像是《圣斗士》里的青铜五小强,越挫越勇。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和无数次碰壁中,并没有让我屈服于现实,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多。包括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以暴制暴的武侠梦想,各种各样的能力幻想,甚至是阴暗一些的反人类想法……总而言之,不当个小说家都白瞎了这个无穷大的脑洞。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也未必是真理,只不过很多看上去严谨的披着科学外衣的研究课题其实也有些封建迷信色彩。量子力学中经典的薛定谔的猫,以此延伸出来的多元宇宙论,还有缸中大脑,穿越时空……这些设想不比天赋异禀的超人,飞檐走壁的侠客真实几分。

  最近不止一次的看到了关于“曼德拉效应”的探讨,据说2013年新闻中报道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时候,一个记者自己很清楚的记得他在80年代死在狱中,而且还有很多历历在目的记忆,当她把这一个发现公布时候,响应者云集,于是把这种集体失忆,集体记忆出现错误的现象叫做“曼德拉效应”。与之相应的案例还有,雕塑思考者的手是捂着额头还是托着下巴?皮卡丘尾巴有没有黑色条纹?86版西游记和虎力大仙斗法时候有没有砍头后头被大狗叼走的画面?《多啦A梦》也就是“小叮当”,这个当字有没有口子旁?随着人们的关注和互相沟通,突然之间发现了生活的bug,人们都兴奋不已,仿佛这个无聊至极的世界,终于有了离奇的色彩。我也感觉很有趣,因为上述的一些案例中,我心中的答案居然也有一些偏差,然后看到有人说,这个世界其实是多元的,可能另外的世界里曼德拉80年代去世了,另个世界的思考者捂着头……两个世界共同存在,然后某些数据会出现相互影响,于是记忆混乱了。可能人们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听别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了,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这个思路清奇,甚至就是事实了。然鹅,以二三十年的生活经验来看,还是太天真了,生活依旧是严谨而无趣的,这个大前提不会改变,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

  假如,我们召集几千或者几万人来共同答一份综合试卷,包含了政治经济历史等等的常识问题,参与人员必须慎重思考选择出记忆里最正确的答案。到最后提交答案,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是毫无疑问的事),原来大家并不是来自同一个世界,总有一些常识是与这个世界“不一致”的。如果那一群选择出了与这个世界不一致的答案的人偏执一些,备不住就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N世界”同盟,那个时候就真的热闹了。

  生活嘛,没必要那么认真,马马虎虎的就好了。多元宇宙的假想,偶尔去想象一下也是蛮不错的。假如真的把那些乱七八糟,幼稚可笑的想法从生活中完全剔除,那人类的生活可能一点意思都没有了。现在,我竟然有些思念那个“大山深处包治百病的板蓝根”了,连板蓝根都可以成精的世界,一切都有可能。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