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阿底峡与托林古寺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此寺,宏伟壮观,造型独特,历史悠久,僧人众多,纪律森严,势力雄厚。它不但在阿里地区,而且在全雪区甚至在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也颇有影响。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部,象泉河南岸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0米,寺的周围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都为居民住所。其以土山为屏,北临象泉河,东、西长,南、北窄,分殿堂、佛塔、塔墙和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

  好多塔林都已毁坏,听老人讲,位于河岸的县城,现在其东西方为干部职工居住地,曾经都是塔林,呈条形状。设计精巧,构思奇特。这样庞大的塔林在西藏亦属罕见,堪称藏族建筑史上的杰作。

  佛塔,源于古代印度。古印度的佛塔,梵语叫“卒苏堵波”,也译为塔波、浮图等。藏语称为“曲丹”,意为堆积土石,收藏遗骨。

  佛塔的起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他圆寂后,其遗体由弟子和信徒们火化,舍利子被摩揭陀等8个国家迎去,分建石塔,内装舍利子,进行供养。这大概就是世界上第一批佛塔,距今约有2800多年的历史。

  西藏的佛塔,随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约公元5世纪,西藏才有佛塔。在传入吐蕃的各种佛塔中。复钵式佛塔最终为藏传佛教所接收和发展。这种佛塔是高僧喜欢用来安葬遗骸,即为灵塔之用。托林寺佛塔也如此。

  从托林寺佛塔的形成和发展来看,阿里藏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多边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的民族。这一点,已有史料记载,也是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事实。

  11世纪初,在古格王国第一代国王德尊衮的长子主持下,由仁钦桑布和克什米尔工匠修建托林寺。后此寺为仁钦桑布译经授徒的场所。托林寺,距今已有上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托林寺残存的壁画与雕塑来看,外来之风相当浓郁。建筑样式亦受到影响,其白殿的门柱就是典型的印度式门柱。

  公元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绦曲沃,从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进藏,并让其驻于托林寺讲经著述,弘扬佛法。此时,托林寺已初具规模。

  托林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之发源地,在藏族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创造了历史,改变了藏族命运。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该寺为背景展开。它也与古格王朝的兴盛衰亡同甘共苦。

  托林寺,早期属宁玛派,后来归属噶举派,到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又改为格鲁派。

  公元1030年左右,古格王遵照拉喇嘛益西沃的意愿,派遣使臣,携带重金去孟加拉国超岩寺向主持阿底峡献上黄金,说明来意,阿底峡排除左右人的阻拦,毅然接受邀请,于公元1031年带领门徒34人借口到尼泊尔朝圣,离开了超岩寺,次年到达尼泊尔,历经凶险,走过漫长的旅程,于1038年抵达阿里境内的古格王国。当时古格王已是拉德衮的长子沃德。

  沃德为阿底峡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以表示他对佛教的诚信。阿底峡入藏时已60高龄,而仁钦桑布已年近90岁。他们俩人在托林寺会见之后,仁钦桑布拜阿底峡为师,并向他学习有关佛教密宗的一些教法。阿底峡在古格时间大部分居住在托林寺内,并在那里讲经、译经和著书立传。

  阿底峡在西藏佛教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后人推崇他在发展佛教事业所起的作用,尊称“佛尊”。他把西部佛教“教理仪,修持规范仪”,也就是阿底峡把戒律和密宗加以系统化。

  阿底峡在古格住了4年,后被前藏僧人邀请,在的长子主持下,由仁钦桑布和克什米尔工匠修建托林寺。后此寺为仁钦桑布译经授徒的场所。托林寺,距今已有上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托林寺残存的壁画与雕塑来看,外来之风相当浓郁。建筑样式亦受到影响,其白殿的门柱就是典型的印度式门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