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燃亮阿里高原的科技之光(一)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翁树文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发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以缺氧不降低标准,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作风,踏着援藏干部的足迹,一心扑在了阿里的农业科技事业上。

  翁树文停了一会儿,举杯喝了一口水,若有所思之时,我又继续说道:“有人说,刚到局不久的你,当了解到阿里农牧业缺乏科学技术,造成农牧业相对滞后时,你主动请缨,要深入农牧业第一线进行高原农业科技试验,有这回事吗?”

  “是的,当时,高山反应也已离我而去,在局里翻了一些资料,深深感到,我的专业,一腔热血,只有在基层才能体现价值,才能有属于我的天空,于是就上报了申请。”

  “能讲讲如何实现愿望的,好吗?”

  “其实,那时,我对阿里情况了解的太少,一切都摸不着头脑,分不清东南西北,是在领导的帮助下,才迈出了第一步。”

  2002年初,翁树文积极响应河北援藏干部党支部提出的开展“实践****”在本职岗位建功活动的号召,及潘冬青副书记在河北援藏干部中提出的,今年是援藏第二年,也是建功立业的一年,每位干部都要干出点实事的口号,和在农牧局徐建平局长的大力支持下、鼓舞下,主动请求深入基层到边远农牧区,到最需要农业科技的藏民中去。

  一经局研究批准,翁树文立即与局里的两位同事,带上干粮,简易的准备了一下生活必需品,急匆匆的就往离狮泉河镇400多公里,紧靠尼泊尔国境的阿里地区普兰县科加村奔赴,整整颠簸了一天,当时人生地不熟的他到了普兰县城以为到了目的地,那知还有20多公里的路程,直至傍晚才进住村里。因为翁树文心里急呀!看到阿里农业科技含量低,农田耕种还处在原始状态,提高单产,科学种植蔬菜具有广阔前景的开发价值,所以翁树文才自愿来此开展科技承包、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第二天,翁树文和工作组同志就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走家串户的了解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倾听农牧民的心声。伊始,农牧民们对科技知识了解不多,有些反感的情绪,不支持工作,出现“推、拖”的现象,进展太缓慢。这可急坏了大家,经商讨,采取讲解,逐一攻破的原则,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并很快摸清了情况:科加村属半农半牧的边境行政村,水量充沛,溪流遍布,孔雀河自东横穿而过。全村五个作业组,129户,672人,劳力348人,总耕地面积仅有1250亩,主要种植青稞、油菜、豌豆。由于种子退化,管理粗放,青稞平均亩产只有280斤左右,油菜平均亩产80公斤左右,收入主要靠粮食和牲蓄存栏的实物形式存在,现金收入非常少。还找到了影响农业发展的症结: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作物品种单调,种子退化,管理粗放;二是村民科技文化素质较底,观念淡薄;三是农资供应不足,全靠国家调配,当地没有农资供应单位。但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处,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劳力充足,利于发展精作高效的农业生产。

  据此,科技承包组的同志,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研讨,饿了吃包方便面,渴了喝杯酥油茶,实在困倦了,大家就在办公室睡一会,两天三夜过去了,同志们的眼圈熬红了,身子都瘦了一圈,似要掉了几斤肉一般。可示范、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牧民素质,帮助解决农资短缺问题的发展新思路出台了:稳定青稞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积极扩大边境贸易,增加劳务输出;以农业发展带动畜牧生产,形成以农养牧、畜牧结合的产业新框架。

  翁树文精选了14个蔬菜品种在科加村进行陆地和温室栽种试验。亲自管理,从耕翻土地,种耕除草开始,在内地从未摸过铁铲的翁树文,手被磨出了许多血泡,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但从未叫过苦,反而更坚定了信心。尤其在育苗、施肥浇水时,由于要将育苗土过筛,以保证苗齐、苗匀、苗壮。与藏族干部加央一起筛土,因劳动强度过大,室内温度高,汗水湿透了身上衣服,休息时被室外冷风着凉感冒了,头痛、恶心、浑身酸软无力,但翁树文一边坚持工作,一边吃着药,吸着氧气,同事尼玛次仁多次劝翁树文到地区住院治疗,可翁树文怕延误温室育苗时间,仍然奔忙着,坚守在岗位。通过6个多月180个日日夜夜辛苦劳作,精心料理,试验获得成功。陆地白菜、萝卜、土豆、油白菜、芥菜平均亩产分别达:2539公斤、2325公斤、2345公斤、1230公斤、2050公斤。温室的西红柿、架豆、黄瓜预计亩产分别可达:4500公斤、1350公斤、树文才自愿来此开展科技承包、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