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荒漠积淀的文明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树,两棵百年古树,屹立于村中,久经风霜,历尽沧桑。听人述说,古树在前段时间已枯死,近年不知何因竟从干裂树皮上绽出新枝,现已绿荫苍苍。老树发新枝,可谓非同小可。

  回首间,玛那寺如饱经沧桑的尊者的安详面容。

  牧歌,隐约蜿转的歌声里,是否还流传着当年的英雄故事?

  二

  告别了,使我十分感慨的玛那寺。车,缓缓驶出2里后,进入土林峡谷,费力地穿梭着。

  转过弯,山顶上三佛塔,并排地扑入眼帘。远望,精奇巧妙,可惜未能爬至其脚下仰视尊容。

  下午6点钟,我们安全抵达达巴遗址。

  该遗址距县城85公里,处达巴乡境内,分布于两山脊之上,其间山谷相隔,海拔约3800米。

  经调查,以山谷为界,将遗址划为东、西两区,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其中,东区遗址有佛殿、民居、碉堡、窑洞和防卫墙等,较集中的有4个群落。西区中、山顶遗有建筑痕迹,其余分布于山腰、山脚的窑洞群上。

  东区的西南山脊上,是位置较高的建筑群。山顶有独立的碉楼,山腰则开凿有数层窑洞,较低的部位建有房屋(房顶、门框、柱子等皆不存),只有墙壁保存较好,多用土坯砌筑,基脚用石头砌成。

  中心建筑是一组寺庙建筑遗址,有上、下两层,皆已毁。

  下层包括前厅、中厅及后院。前厅北壁尚存有精彩壁画,非常完好。寺人怕其被雨雪浸湿,用塑料布盖严,严格保护。壁画的画风很细腻、幽雅、着色到位,可能跟玛那寺塔内壁画为同一时期作品。中厅面积稍大,原亦绘有壁画,可惜不清楚,为长期受雨水冲刷之故。前厅与中厅之间,有转折之阶梯,可通向上层。上层建筑现仅剩北、西、东三面墙体,无壁画痕迹,估计原系僧人居所。

  这组建筑群西面,为一组呈南北方向分布的遗址:土坯砌成的防护墙现存2一5米高。一座方形碉楼高出其它建筑物,旁有大小房屋数10间(现毁),平面呈长方形。东部主体建筑为佛殿,由数10间大小殿堂组成,平面形状有凸字形、十字折角形、方形、长方形等,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一个殿堂,坐西朝东,原有主柱约18一20根左右。除墙体保存较好外,屋顶、门窗及主柱等荡然无存。因雨水冲刷,殿内壁画亦未保留下来。

  这庞大的建筑遗址群,旧时当地政府用白颜料涂之,以便与对面红庙区分,属典型的****之寺庙。现已搬到山脚,进行了重建,以利于信教徒开展宗教活动。

  我们缓缓下山,比上山时更难。山峭路险,只好--步一步退至山脚。随后,大家也顾不上休息吃饭,又爬往西区。

  西区,位于东区对面土林之上,地势更为险要,中间隔一山谷。大部分遗址系窑洞,为民居。密集地开凿在山体南面一侧,从上至下共5层,总数约200多孔。类型为单室、双室、三人室和四人室。窑洞形状平面呈圆角矩形,其内有用土坯砌成的灶台、壁灶、仓池等。壁上大多设有灯翁,少数则没有。个别窑洞墙壁绘有粗陋挫劣的佛像,估计为居民所绘。

  遗址中位置较高,保存最好的为碉楼,处东区西部最靠近山体之北缘。该碉楼平面呈方形,残存高度约10米,从内壁层梁椽的洞孔分析,原有5层以上,高20米左右。碉楼以石块砌基础,土坯筑墙体,有明显的区分。北、东、西三面墙体开设有数个三角形或窄条形的撩望孔。

  “达巴”(亦译为“达布”),藏语意为“箭头落地之处”。传说此遗址为达巴王所建,其在选择修建地点时,引弓搭箭而射,落地处顿生莲花,呈现吉祥瑞相。故决定将此处作为王城所在地。

  据参阅书中所说,遗址中采集到的大批皑甲、头盔铁甲来看,其形制与古格遗物相同,初步判断达巴遗址可能为古格王国的治所之一,其年代也应与古格相当。

  达巴遗址后期是达巴寺寺址所在地,属格鲁派,寺主持由拉萨色拉寺直接委派,三年轮换一次。

  达巴遗址,是一处集寺庙、民居、城堡于一体的古代遗址,很可能是古格王国时代的重镇。这对于我们研究古格王国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价值。

  我们在一个小喇嘛的带领下,继续往上爬,沿着前人走过的印迹,攀登而上,一步一滑,石块、砂砾时时滚落。越过陡坡,又穿洞而上,直至土林顶。又有一遗址跃入眼帘。

  已垮倒的殿堂里,一强巴佛安详而坐,约高2.5米。原埋于地下,后被人挖出,其上绘有很多花纹,非常精巧,地上丢满泥塑头像、手臂等,殿堂右侧为护法殿。小喇嘛扔开地上的木板、土块,以便我们行走。他才扔了几张木板,我见有一墙脚绘着“狼逐狗”的壁画,一排狼追逐着狗群,为奔跑状,及具弱肉强食的生活气息,是阿里壁画中的新内容,很有意思。其余壁画,很普遍。

  在佛殿中,挖出一些旧唐卡,已玻烂;有一些陶器、玛尼石等;收集了数块天顶木板壁画,一齐抬回达巴寺,细细观看、欣赏。寺庙主持取出20多幅破烂唐卡,以供我们揣摸鉴定。

  恰逢此时,西藏大学的于小冬讲师、西藏文联阿旺扎巴同志也来到达巴寺考察,大伙就津津有味地欣赏起唐卡来。

  “这幅唐卡很是特别,线描勾勒得非常精细,且均用金线勾勒,是个好东西!”于小冬欣悦地嚷道。

  “可惜唐卡损坏严重,无法复原呀。”我叹息着。

  “唐卡损坏程度严重,只有局部可供研究,其余无价值可言。”阿旺扎巴附和道。

  赤烈局长本来想选上几幅唐卡,带回文物保护科归档保护,但听了我们谈话后,又加之唐卡无一完好,只好作罢。

  西藏唐卡,用彩缎装表成的一种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卡,在斑斓灿烂的藏文化艺术中,可当之无愧地称作一株瑰丽的奇葩。

  人们现今所见到的唐卡,亦称为布画。佛教传入西藏后,伴随着佛教而弘传。

  唐卡,与汉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有纺织品及纺丝等生产技术。在西藏被应用而后推广各地。唐卡就是用亚麻布、粗布、丝绸作底布的。绘制中,所用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植物颜料,再按比例添加动物胶及牛胆汁。因原料科学配方,加上高原气候干燥,所绘就的唐卡历经数百年,仍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唐卡的内容,是一部社会史的风俗画,题材广泛,无所不包,尤以宗教为首。

  概括起来,可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可谓一部西藏社会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纵括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方各面。无以计数的大小唐卡,为藏学研究的诸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宗教文化,唐卡是前人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人们通过唐卡艺术这扇窗户,去认识、探索这份遗产的真正价值,继承和发展西藏的绘画艺术。

  三

  西藏大学艺术系讲师——于小冬,从小接受美术熏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底子深厚。其为光头,戴眼镜,喜欢练倒立,很具艺术家气质。由其所传授的美术专业,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他和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韩书力及阿旺扎巴一同创作的《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历史长画,已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阿旺扎巴,搭箭而射,落地处顿生莲花,呈现吉祥瑞相。故决定将此处作为王城所在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