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孔雀河情怀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在这块土地上,很难让人想象总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入侵,也不知他们当时的心情和感想是什么?他们连生命都难以保障,怎么去侵略他人呢……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证明阿里大地上曾留有侵略者的脚印!人之初,性本善。可有些人富足、强大起来后,总是想方设法去占有更多更大的疆域,满足自已贪心的需求,你说怪不怪?甚至葡萄牙天主教徒也不远千里来至古格传教,以改变人们原来的信仰。

  据记载:1624年,葡萄牙天主教徒安瑞特来到古格,重金赠送国王的同时,宣传福音劝其皈依天主。也许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促使国王打算凭借西方宗教与当地寺庙相抗衡,于是建起天主教堂,一度兴盛……现教堂遗址仍存,前几年被来古格的葡萄牙旅客发现后,古格人糊制的骷髅面具,及当时传教士每月以文件形式给葡萄牙教主所写的报告,他们已带回国研究。这些报告,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背景,是一种有力的见证。

  我为人类以上所述的这种天性担心。以后的人类还会不会再按肤色分成黄色、白色、棕色和黑色人种,大家都是地球人。可地球人不断地在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要快结篇时,北约入侵南联盟,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经堂十万佛大母殿、弥勒佛殿、护法神殿、胜七杰佛殿和寺内舍利塔等,正在修缮之中,信徒及游客会感到莫大安慰。

  因赤烈局长与该寺民管会主任巴桑较熟,我们受到了盛情招待。进入寺内,见有日喀则地区工匠正在打制佛像,一老者为师傅,其余为徒弟。有的雕着佛头,有的打制佛脸,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佛脸、佛手等半成品乱放于地,工匠随意翻推和锤打着。一旦成功,佛像就堂堂皇皇地供立于佛殿中。那些群众不远万里,忍饥受饿,一步一磕头地前来朝拜佛像,虔诚之至!可是,这佛像却让工匠们任意推捏、翻滚,不知信徒们看见这场面,是以何种思想去面对这一现实?

  不管他们的心态如何,仅凭我的感觉,发现工匠们在雕刻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佛像作为一种艺术品去雕刻的。

  雕刻最见工夫,必须在铜像上找到最适当、最美妙的每一条线的位置,丝毫移动不得,必须恰到好处地刻出每条线,丝毫差错都不成。所以雕刻者必须在心中创作好完美形象,才能够刻成精细的好作品。

  巴桑主任,把我们安排在一间客房里休息,并让人上了酥油茶、糌粑、奶渣等,以便我们充饥。大伙吃喝着,有说有笑,一路奔波劳累之感,荡然无存。

  是夜,我们在村南一农居内安寝。

  屋内,已有索嘎区长和两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加上我们一行人,显得有点拥挤。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好晚餐,众人随即围过来,吃着丰盛的晚饭。那两个汉族大学生闻不惯羊膻味,不敢吃羊肉也不敢喝酥油茶,随便吃点干米饭,就上床蒙头大睡了。

  第二天早上,赤烈局长将江扎寺被盗小佛像,拍照登记后,交与科加寺保存管理。此佛,颇有曲折,是公安缉私而截回之物品,险以30万元售价而流失国外。

  进入大殿,见三尊银铸佛像立于正中,威严壮观。三佛像原不属科加寺,为斜巴村山脚一山沟旁小寺所有。此寺遗址今犹存,传为仁钦桑布所建而居之。

  局长和我曾查看过此寺,见房屋均已倒塌,面目全非。那时,小寺由一老太婆看管,其不把三佛放在眼里。三佛像一直被冷落,寺内香火大形失色,难以维持。后有人将三佛像搬至科加寺,成为镇寺之宝。

  就在此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也来到科加寺。大家相互交流了情况,便抓紧时间,着手拍摄工作。

  此殿,西房、北房壁画,保存甚好。均为12世纪的早期壁画佳作。颜色绚丽,画风典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不退色,显然用矿物质颜料,并请高明画师绘制而成。

  次日,我和国庆、次珍三人,在一小喇嘛指点下,走进了69岁的老喇嘛楚成桑布家里。经了解,科加寺僧人现一般皆在家中自修,有法会或宗教活动再聚。楚成桑布屋内,四周挂满唐卡,均已被油烟熏黑,看画风和年代,有3幅属早期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有幅唐代或宋代的作品,实为罕见。

  看其墙壁,东墙绘有壁画。听其说属他爷爷所绘。仔细观之,壁画线条、色彩皆不讲究,特别是线条不流畅,有粗糙之感,可能不是著名画师所作,且年代也不很久远。

  接着,我们又来到扎巴坚赞老喇嘛家里。老人今年约60多岁。问后知道,小孩母亲干活去了,其父则在很远的村庄,平时请人捎点东西,很少来此。这便是普兰的分居走婚的婚俗。

  观其房屋,室内悬挂20多幅唐卡。经他同意,我一一进行拍摄,可惜光线不足,且唐卡又有污染,效果很不理想。

  三

  科加寺,还有说不完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

  此寺对面有一座美丽的雪山。米拉日巴在壁洞中修行。某天,他顺山顶而下,踏出羊肠小道,途中偶遇一妇女在磨青稞。

  “普姆在磨什么?”他便开口道。

  “我磨的不是青稞,而是酒渣。”妇人因劳累而发唠叨。

  “好,你继续磨酒渣吧。”他答道。

  从此,小村庄青稞粒突然变小,不管怎样耕作、施肥和灌溉,均不见效。全村人只好搬到西德乡定居。

  米拉日巴的修行之洞,至今犹存。

  当时,建科加寺所用木料,均从纳木娜尼山上砍伐。后顺孔雀河飘流而下,直到科加村才打捞至岸,再用苦力搬运至科加寺,才得以建立。

  科加寺最大的宗教节日,为每年藏历1月12日的建寺庆祝活动。

  到时,表演者戴各种面具,穿宽袍大袖服装,跳宗教舞蹈。此寺与雪区各寺庙不同的是,该寺落成时间为盛夏农忙季节,不能聚众。因而规定建寺庆典改为冬季农闲之时。每年此时,普兰6乡农牧民着新装,皆前来观看神舞和藏戏,热闹之至。

  与此寺有关的庆典,还有望果节。

  望果节,遍布全藏,每年皆欢庆。村人聚集寺前,由妇女背上从寺内取出的经书,全村人列队绕寺旋转一周后,再围绕全村及田野大转一圈。其意在于既感谢神灵赐予丰收,又提醒神灵继续保护庄稼,免遭霜雹之灾,犹如汉族之舞龙。这种形式,既包含了对神灵的敬畏,也伴有恐吓、劝谴之意。

熟,我们受到了盛情招待。进入寺内,见有日喀则地区工匠正在打制佛像,一老者为师傅,其余为徒弟。有的雕着佛头,有的打制佛脸,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