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别名:烧针出自:《灵枢·寿夭刚柔》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

  操作方法:

  ①选用22-28号不锈钢针,针柄用布包裹,以不导热为宜。施术时,在患部及其周围用碘酒、酒精消毒,然后用2%-10%普鲁卡因(可混入0.2%的盐酸肾上腺素以防出血)作浸润麻醉,约2分后,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固定患部,右手持针。迅速刺入患部或其周围,然后立即将针拔出。

  ②针刺的深度,视溃疡种类和病变深浅而定。每次针数的多少,根据病变局部面积的大小而定,一般1-3针。

  ③针刺间隔,1-2周针1次为宜。

  禁忌症:

  ①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

  ②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

  ③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注意事项

  ①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②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③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

  ④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我们药剂科的药库主管因事辞去了职位,当时我还没出实习期,医院又缺人便让我顶上去管理药库,接手后发现药库的工作比在药房轻松,每周制备需药计划,等来货验收就可以了,药库的地盘还是蛮大的有三个房间一条走廊,但是没有窗户只能通过排气扇交换空气,里面的温度都控制住二十度左右很舒服,时间更充裕了便埋头苦读医书,如此两月余,感觉自己有点抑郁,可能是每天上班就一头扎进药库不出来,天天如此也不见太阳,只是偶尔去诊室找师父玩一会,心想不能在这样了得出去晒晒太阳,在继续如此真的要抑郁了,经常去推拿科晒晒太阳因为他们的诊室可以看到大海又是落地窗,人生活的环境太孤独,又不不经常见阳光就特别容易抑郁,这也可能是当代年轻人多抑郁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抱着手机在家里趴一天,上班族也只有早晚两头在路上,治疗阳虚情志疾病我总是建议晒晒太阳,最好晒后背为主,后背有两条人体最重要的阳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起于小腹内胞宫,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称谓。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也注定了它将网络人体背面的大部分区域,因此,它又代表了人体三阳之中的最大一个阳,太阳,当然,手太阳小肠经命名中也有太阳,但因其循行部位多在emsp;②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