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淮南初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司马懿闻说辛毗有女甚奇,即召辛宪英至府,问其因何断定自己不诛其弟。辛宪英从容答道:“天下事情不能预知,但以我判断,太傅发动兵变以废大将军曹爽,是被逼而为,并非图谋篡逆也。当年明帝驾崩之前,曾把太傅手臂嘱咐后事,朝中人士无不记忆犹新。曹爽与太傅同受明帝顾命,但独专权势,骄奢行事,对王室可谓不忠,于人伦亦可谓不正。故某知太傅此举,只不过是要诛除曹爽,至于为其死难,是因受其所任为亲信者也。我弟不是曹爽亲信,只是从众之责而已。故此知之,虽附其骥尾,不会连累我弟也。”司马懿听罢大为赞叹道:“辛佐治有女如此,可以无憾矣。”由此嘱意于其夫羊耽,渐为提拔重用。

  曹爽一党既遭灭族,魏主曹芳便封司马懿为丞相,令其父子三人同领国事。魏国大权即落于司马懿父子手中,魏武皇帝曹操当年所做“三马并曹”之梦,至今果成现实。嘉平元年二月,魏帝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十二月,诏命加九锡,朝会不拜,司马懿固辞,帝不允。二年春,又命给司马懿在洛阳立庙,至此人臣已极。魏嘉平二年春,洛阳庙成,丞相司马懿随之患病不起。国人皆谓生人不得享死者之祭,而导致此病。从此司马懿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到府中去征询意见。司马懿既诛曹爽,司空王凌不满,与其内侄令狐愚商议,图谋废黜曹芳,诛杀司马懿父子,再立楚王曹彪为帝。王凌初为扬州刺史之时,便与满宠不和,后被曹爽擢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升任司空,即为曹爽党羽。因未在京城就职,故未被高平陵之乱波及,侥幸漏网。此时闻说恩主曹爽全家遭诛,王凌不思韬晦避祸,却欲趁司马懿病重之时动手,复行篡逆之举。叔侄商量妥当,不料尚未行动,令狐愚便忽然暴亡于家中。书中暗表,此实乃太平道教主于吉欲灭曹氏,命其首徒管辂所为,以致死建安五子秘毒杀之。一场复辟大祸,就此被太平门灭于无形——道门法术一至如此,实可惧也。

  为司马懿立庙之后,魏帝曹芳又下诏褒奖并州刺史郭淮:“前在汉川战役中,故征西大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死难,我高祖武皇帝几近全军覆没。郭淮临危不惧,军功记在史册。卿在关右三十多年,对外征讨敌寇,对内安抚臣民。比岁以来,摧折廖化,生擒句平,功绩卓著,朕特别嘉赏,任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一如既往。”并进封郭淮为阳曲侯,食邑共二千七百八十户。朝廷又分出三百户,封其一子为亭侯。司马懿自觉病重,乃杀戮过重所致,遂请旨出榜晓谕:曹爽门下尽皆免死,有官者照旧复职。军民各守家业,内外安堵。何、邓二人死于非命,至此果应管辂之言。司马懿独掌政权,因对孙资倚重,请其官复原职。次年孙资再次逊位,嘉平三年去世,谥号贞侯。又嘉平二年,魏征东将军胡质在家中病故。胡质性情深沉,不以己之标准去衡量他人,深受朝臣及国中士子爱戴。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皇帝所赐衣物书厨。追封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号贞侯,由其子胡威承爵。嘉平六年,朝廷下诏追褒徐邈、胡质和田豫三臣清正节俭之行,这是后话,于此表过。

  且说司马懿自高平陵政变成功,又不动声色清除了曹氏宗室在朝中势力,前后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四月后,魏帝改元嘉平。司马懿既为丞相,则大举荐引人才以进朝班。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亲信、心腹入仕。列位看官记住,自此魏国朝中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大权,控制曹魏朝政,并逐步消灭支持曹氏势力,便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根基也。日后司马懿与司马师俱亡,司马昭恐时不我待,逼迫魏帝日甚,以至于落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名;其实路人知者为何?不过是猜其欲效当年曹丕之举,依样儿画个葫芦,要篡夺曹家江山社稷也。其实司马昭虽然大权在手而不称帝者,是因长子司马炎实乃献帝刘协嫡长重孙刘琰,欲将这花花江山还于刘氏耳,“路人”岂能知道?

  话休叙烦。嘉平三年正月,魏司空王凌屯兵寿春,借口吴人填塞涂水,请求朝廷拨付兵马十马,出兵征讨东吴。司马懿知其欲为曹爽报仇阴谋,不令增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重施往年擒杀孟达时故技,先下诏赦免王凌之罪,写信抚慰,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司马懿大军,并派属官王或至中军请罪,送上印绶、节钺。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道:“某若有罪,公用。嘉平六年,朝廷下诏追褒徐邈、胡质和田豫三臣清正节俭之行,这是后话,于此表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