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古厝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面对不速之客,李家拿出超级的热情招待,让赶路疲劳又饥饿的先生饭饱酒足,又把唯一暖床让他睡,李家人睡到臭味难闻的牛栏边。

  人世间善良的举动不分大小,李家不经意的客气,把风水先生感动至极,次日的晨曦之下,为李家先人指点一条发财的迷津。

  也许是前世之缘,也许是李家人命中藏着很深的福份。他们顺着风水先生的指点,挖到人生第一桶黄金。

  于是,他们有了建大厝的本钱,就择山择水择良辰吉日,于清乾隆7年(1742年)把120间的大厝建成。从而,李家人迈上了发家致富人丁兴旺的道路。

  随着人口增长加快,120间大厝到了居住极限。有的人在大厝东边建起新房,有的人搬到溪对面排头村建房居住。与港里大厝隔溪遥遥相望,共享一轮日月。不过,如今排头村人都搬到外面去,剩下荒草残墙孤守着时日,冷风中静静地看着屹立对面港里大厝的灯火。

  港里大厝风火墙是白色石灰,远看像一片超长的电影银幕。不过,还是走进大厝,去触摸经久的神秘。

  站在大厝的门楼正中,极目眺望远处绵延的山峦,酷似一张书桌上摆放着砚台和笔架,从风水学角度解释,此处必出贵人。这话居然不假,门前立的那对旗杆石,就是李家先人中过进士的见证。旁边还默默地立着两对四块拴马石,守候着过去记忆中的闹热。

  从大门楼走进大厝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踏进青石铺就而整洁的天井,天上漏下的阳光在青石板上反射出银色的洁白,格外耀眼,两边书院木板已上了年岁,却擦得十分干净,酷似热情好客主人对来客献出的笑脸。

  走上青石铺就的三级台阶,脚下就是大厝的大厅,踩着坚固无比的地板,低头才发现却不是通常水泥灌的,据说是石灰掺入煮熟糯米技艺的凝结,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种智慧杰作啊!

  又宽又高的厅堂顿时让人心胸随之宽大,两边立着如水桶般大的杉木柱子,虽然经历了岁月风雨,气势依然恢宏,也曾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不过几根柱子上粘贴的红色对联,还是清新醒目,一时让人忘记了它的古旧。

  大厅前两侧柱子上横向伸出如舌头般的枋,十分对称,上面都有精致的雕刻,或花或鸟,形象逼真,弥漫着古时的生活气息,从中领略他们居在深山里,依然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大厅正门上挂着大大“双喜”,色彩鲜艳夺目。见证了不久前,又有新人在大厝办过结婚典礼,喜气还缠绕着厅堂和栋梁之间。数百年以来,数不清的人在这厅堂里拜过天地和祖宗,收获过无数的美满与幸福。

  大厅正门顶一条横枋上挂着一块“文魁”的牌匾吸引人眼球,它倾斜着身子,两个彩金的字就像两只睁大的眼睛,俯视着大厅,似乎对着来人频频点头致意的神态,十分可爱。山村虽然身处深山,但人们重视文化教育,牌匾就是证明。从古代延续到了今天,他们也有过骄人的成绩。从福建医大毕业的李潘孝,现就职于宁德市医院,是重症学科的挑担人,其医疗技术在宁德市屈指可数。

  廊沿长长的走廊从大厅前面穿过,接连着风火墙两边半圆小门,如一根长线把一楼房间和书院房间串一起。两边半圆小门可以通到外面,还是去建在墙外厕所的通道。

  大门楼的瓦檐下,那些雕塑艺术景观真让人叫绝不己。长约二十米,宽不到一米的墙面,粘贴了许多造形各异的泥塑,如姜子牙渭河垂钓、王子求仙、南北斗星群奕棋、赵颜求寿等,泥塑造型的线条简洁,加以恰到好处的色彩,艺术的魅力让人陶醉在远古生动的故事中,还有花鸟虫兽塑像的活灵活现,仿佛就从身边窜了出来似的。这些雕塑艺术虽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依然栩栩如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力让人无尽地玩味。

  拐入大厅正门旁边的小门,就到了大厝的后廊,映入眼里却是立在岩边高高的风火墙。

  墙边两座独立对称的小房屋,就像两顶大红轿似的,这是富家千金住的阁楼,旁边就的三级台阶,脚下就是大厝的大厅,踩着坚固无比的地板,低头才发现却不是通常水泥灌的,据说是石灰掺入煮熟糯米技艺的凝结,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种智慧杰作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