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闽东游击队的“衣、食、住、医、枪弹”踪迹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往今来对打仗时后勤保障的经典经验的总结。曾经有个西方名将说过这样话: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外行人只看战场上热闹的战斗,内行人看的是后勤保障。军事专家张召忠对这位将军观点是十分推崇。

  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活跃在闽东山山水水的红军游击队们,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里开展革命斗争活动,面对国民党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层层封锁,在那种岁月的艰难里,游击队能够生存下去,并且屡屡打击了闽东地方国民党统治及反动地主武装(大部分为民团),闽东游击队后勤是怎么保障呢?

  十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绕在笔者的心头一个结。但在闽东红色革命史等资料里,也只能找到零星碎片式的,看不到完整的记载。

  2017年,借着罗源县委修缮坐落在宁罗古三县交界处王家湖自然村的中共罗源县委旧驻址之机,有幸从现九十多岁当时任地下交通员蔡金荣(现离休)及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得知许多黄垂明和余三江带领的游击队的珍贵革命斗争故事。从中寻找到“衣、食、住、医、枪弹”踪迹。俗话说:窥一斑见一豹,从这里可以侧面了解到游击队们后勤保障供给的框架和脉络,也从中了解到革命群众支持游击队的满腔革命热情,谱写了游击队与革命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王家湖自然村很小,村里就一座八扇大的厝,再加上前后书院,左侧傍着一座榨油的油坊,居住着不到十户人家,人口大约二十多人,都是姓蔡的。但是,这里地处宁罗古交界处,交通不便,又十分偏僻。1934年3月,中共连罗县委派出机构罗源县工高官杨挺英,就居住到这里的蔡家油坊二楼,领导罗源县革命斗争。是年9月,中共闽东特委派委员叶飞到庄里村开会,决定成立中共罗源县委。县委驻地设在王家湖村蔡家油坊二楼,书记叶如针(叶凯)带领着县委一班人在这里领导罗源县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因此,蔡家人有机会接受了红色革命教育,树立了革命思想,人们都以各种形式参加或支持红色革命。

  正因为王家湖村红色基因强,蔡家人对红色革命舍身忘我地支持。四十年代以来,驰骋闽东的黄垂明和余三江带领的游击队,时常来回碾转地驻扎在王家湖村休整。他们选择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里偏僻安全并且群众基础好,有利游击队员休整。另一方面后勤供给有可靠的保障,筹集粮食方面比其它地方较容易。

  本文就游击队驻扎在王家湖村休整时的“衣、食、住、医、枪弹”五个方面来寻找后勤保障的一些答案。

  衣

  游击队们穿的衣服并不是统一一个颜色和款式的,是多种颜色和样式的,驻扎王家湖村时游击队员少则四十多人,多时六七十个人。队员们长年累月都在山林溪涧行走,有时作战奔跑突袭,这些行动容易刮破衣服裤子。所以,给游击队员补充衣服裤子任务仅次于吃饭。在王家湖村时,置办裁剪衣服之事,都是由蔡桃亨等人负责的。一次置办十几二十多套左右。蔡桃亨领着这个任务,就到相邻的斌溪村和丰余村裁缝店去定做。但做这么多衣服很容易引起国民党保安队或民团等人员警觉。不过,蔡桃亨有自已招数,斌溪村保长是他的侄女婿,这个余姓保长对别人不怎么样的,对老婆娘家人却毕恭毕敬,通过他的疪护,定做衣服的事不容易出问题。丰余村也不用怕,蔡桃亨是丰余人的女婿,有了这层关系护着,每次去办理,都安全无风险。

  当然,衣服做好后就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游击队都是用银元支付,从来没有赊过半分账的。冬天时节,还要置办一些棉被之类御寒物品。游击队员一般为三至四个人合盖一床棉被,基本上没有一人一床。为了十革命,可见其生活艰难困苦。

  食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游击队员一日三餐也离不开吃饭的,虽然他们在转移过程的路上经常遇到饿肚子事。但一到王家湖村驻扎时,这里的饭香菜好,吃得还是很满意的。这主要得归功于负责后勤生活的蔡桃亨了,这个勤劳的农民自己节俭,但对游击队员又大方,每次游击队来时,先把自已粮食拿出来,或者其它人那里先借米,来解决游击队员吃饭问题。吃的菜如咸鱼猪肉等,也是到邻近大村里购买,有时游击队自己也会带一些猪肉来,次数不多的。由于游击队员有几十号人马,王家湖村几户人家无法提供更多的粮食。缺口的粮丰余村裁缝店去定做。但做这么多衣服很容易引起国民党保安队或民团等人员警觉。不过,蔡桃亨有自已招数,斌溪村保长是他的侄女婿,这个余姓保长对别人不怎么样的,对老婆娘家人却毕恭毕敬,通过他的疪护,定做衣服的事不容易出问题。丰余村也不用怕,蔡桃亨是丰余人的女婿,有了这层关系护着,每次去办理,都安全无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