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浓又红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产生出一波巨浪的,把一些本不该为其使命的东西推上了历史舞台,让其在另一种光环中闪烁着。遍布在八闽大地的乡村里姓氏祠堂,相当一部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为革命的斗争和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使命,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步伐,产生出一波浓厚的红色祠堂文化,其威力之巨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理想和信念。

  也许是福建山村民众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的缘故,走进一个乡村,每一个姓氏都有建一座祠堂,作为本姓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现实中祠堂功能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外,还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有的也用于教育(办私塾、小学)和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祠堂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出了贡献。最为出名的当属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的“万源祠”,即廖氏宗祠。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驻古田镇溪背村,***和朱德住进了“万源祠”办公,12月28日,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做出了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决定,解决了党指挥枪的问题,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史称“古田会议会”。因此,这个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万源祠”,就这样与中国革命和伟大的领袖们一起走进了光辉的中国革命史,“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闽东是全国八个苏区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不少乡村的祠堂都与闽东革命斗争连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闽东红色历史的使命。他们要么作为党组织和红军队伍提供作重要的活动据点。要么作为苏区党政机关的办事处、联络站,红军医院等,在宁德县(现蕉城区)西北山区的桃花溪的山村陈氏祠堂(祖厅),如今享誉着苏区革命遗址的光荣称号,桃花溪村座落于深山密林中,是当时党和红军活动基地。1934年前后,闽东特委和红军独立师领导多次在陈氏祖厅驻扎,平时是特委和红军办公和联络点。当年9月,闽东特委决定成立红军独立师,随后,分布在闽东各地的红军独立十三团、独立二团、寿宁独立营陆续开进桃花溪村一带,重要的会议和活动都在陈氏祠堂开展。独立师,翻开了党领导闽东革命武装斗争新一页,陈氏祠堂都与闽东革命斗争连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闽东红色历史的使命。他们要么作为党组织和红军队伍提供作重要的活动据点。要么作为苏区党政机关的办事处、联络站,红军医院等,在宁德县(现蕉城区)西北山区的桃花溪的山村陈氏祠堂(祖厅),如今享誉着苏区革命遗址的光荣称号,桃花溪村座落于深山密林中,是当时党和红军活动基地。1934年前后,闽东特委和红军独立师领导多次在陈氏祖厅驻扎,平时是特委和红军办公和联络点。当年9月,闽东特委决定成立红军独立师,随后,分布在闽东各地的红军独立十三团、独立二团、寿宁独立营陆续开进桃花溪村一带,重要的会议和活动都在陈氏祠堂开展。独立师,翻开了党领导闽东革命武装斗争新一页,陈氏祠堂的贡献也戴入了这一光荣史册。抗日战争暴发,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整编北上前,又集中到桃花溪来集训改编,陈氏祠堂再次成为了红军领导集聚地。屏南县双溪陆氏祠堂,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驻地,叶飞等都在陆氏祠堂办公。现在,陆氏祠堂内设“老六团史迹”陈列室,祠堂被省、市认定为“福建省革命老区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民国23年8月(1934年)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朱氏祠堂阮在永领导县苏维埃政府设红军临时医院,集中抢救粟裕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城后37位红军重伤员,使他们康复重返部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