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亲耕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长孙无忌将决断写下,搁置一边。</p><p>他们负责商议出一个结论,然后由管事太监将这个结论奏疏上报李治。</p><p>李治或是给一个全新的方案,或是在奏疏上打个圈或者画个叉。</p><p>打圈自然是同意,然后由中书省起诏,门下省审核,最后交给尚书省执行,每一个步奏都需要盖印。</p><p>若李治给出不同的意见,则依旧由中书省起诏,门下省审核,但这里的门下省有驳斥诏书圣旨的权力。也就是说门下省宰相觉得皇帝自己的想法意见有问题,可以驳斥回去,由李治或与宰相们重新商议一套大众认可的方案。</p><p>李治只打个叉,不给出新的方案,亦就说明皇帝不满意,需要重新探讨商议新法。</p><p>故而一道圣旨,不只是皇帝个人的意思,还需要中书省的印章、门下省、尚书省的印章,方才是一道有权威的旨意,少了一个流程都不行。</p><p>这一套君权、相权的制衡是封建社会公认最出色也是最理想的方式。</p><p>当然,因为过于完美,故而仅存于理想。</p><p>十有八九的帝王不愿意任命一个一天到晚驳斥自己圣旨的宰相统御百官。</p><p>这也是为啥朱元璋直接废除相权的原因所在,老朱家的天下,当然得老朱家说的算。</p><p>后期的李治大权在握,也不太将诸相当做一回事,可现在君权旁落,所有军政机要皆出宰相堂,他偶尔有想法,也得看门下省的意思。</p><p>这门下省的长官韩瑗娶了长孙无忌族兄弟长孙诠的姐姐,与长孙无忌属联姻关系。</p><p>驳斥权等于在长孙无忌的手上。</p><p>李元瑷看了一眼四周,长孙无忌、李绩、柳奭、韩瑗、褚遂良,这庙堂还真是长孙无忌说的算。</p><p>长孙无忌接下来又商讨了诸多关于军政方面的国事。</p><p>什么薛延陀、突厥的矛盾,劣质钱币泛滥,谷物严重短缺,是否要禁酒之类的大小事务。</p><p>柳奭、韩瑗、褚遂良等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各抒己见,皆发表了不俗的见解与看法。</p><p>至于李绩,他除了在军事方面发声以外,其他的问题概不出声,只是一味的埋头吃喝,将自己的锋芒藏的严实。</p><p>李元瑷在一旁听了亦不得不暗自称道,尽管长孙无忌大权在握,他们这一党存有私心,可对于国事却没有半点怠慢,处理的极为到位。</p><p>李元瑷忽然觉得如果李治是一个阿斗似的人物,十有八九会与长孙无忌留下君臣和谐的美誉。</p><p>无为之治,正是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p><p>但是很显然李治不是刘阿斗,而且让长孙无忌长期掌权亦存在极大的弊端。</p><p>李元瑷深知李治并非不信任长孙无忌,相反他深知自己这个舅舅对于大唐的忠心,他……忌惮的是外戚这一个集团,而非一人。</p><p>汉武帝为何不分青红皂白的要杀钩弋夫人?</p><p>不就是为了防止外戚的出现?</p><p>这生平首次参加宰相,李元瑷也意识到了责任的重大。</p><p>大唐王朝坐拥四海,掌控八方,万邦来贺。</p><p>今天这里受灾,明天那里打架。今天这个属国起了矛盾,那个属国内部发生动荡,向宗主国求援……</p><p>大小事务不知凡几,而宰相的任和谐的美誉。</p><p>无为之治,正是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p><p>但是很显然李治不是刘阿斗,而且让长孙无忌长期掌权亦存在极大的弊端。</p><p>李元瑷深知李治并非不信任长孙无忌,相反他深知自己这个舅舅对于大唐的忠心,他……忌惮的是外戚这一个集团,而非一人。</p><p>汉武帝为何不分青红皂白的要杀钩弋夫人?</p><p>不就是为了防止外戚的出现?</p><p>这生平首次参加宰相,李元瑷也意识到了责任的重大。</p><p>大唐王朝坐拥四海,掌控八方,万邦来贺。</p><p>今天这里受灾,明天那里打架。今天这个属国起了矛盾,那个属国内部发生动荡,向宗主国求援……</p><p>大小事务不知凡几,而宰相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总结起来。然后将之以轻重缓急梳理成一道道奏表上交李治。</p><p>这每日整理出来上交李治批阅的奏表都有上百斤重。</p><p>足见宰相们经手的事物何其之多。</p><p>若说皇帝是主导一切的大脑,那这时候的宰相就是国家的心脏。</p><p>李元瑷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一下朝就边吃饭边处理国事。</p><p>一天就十二时辰,哪有给你安心吃饭的功夫?</p><p>当然这也跟庙堂不稳,李治朝还未走上正轨,经受考验戚戚相关。</p><p>他总揽江南行政机要的那些事务,跟宰相处理的事务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p><p>亲耕亲蚕并非是一同举行的。</p><p>亲耕礼一般在正月举行,春之首。</p><p>而亲蚕礼是在三月份择吉举行。</p><p>是故在定下亲耕亲蚕之后,礼部已经开始运作,一边公告天下,一边开始准备各种行程礼节,并且与长安南郊规划处天子耕作的藉田,共计一亩三分地。</p><p>李治对于耕作之事并非一无所知,相反还甚有经验。</p><p>这也多亏了李世民私生活兴趣爱好广泛,他喜好葡萄酒,早年蹭魏征的,后来魏征嫌弃李世民蹭吃蹭喝,拒绝酿酒。</p><p>李世民就自己在宫里开了一块地,亲自种植葡萄酿葡萄酒。</p><p>只是这位天可汗陛下事物繁忙,葡萄地大多都是乖巧的李治照顾的,翻土除虫浇水算得上是老手。</p><p>当然耕地与种植葡萄有很大差别,但终究亲历过农事,并非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天之骄子。</p><p>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