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宰相的办公午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天子亲耕,王后亲蚕!</p><p>这是古来自有的习俗。</p><p>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躬耕与蚕桑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事情。</p><p>为了体现对于躬耕与蚕桑的重视,自商周起就有类似的祭典。</p><p>《礼记》中的《月令篇》更是详细记载帝皇亲耕与王后亲蚕的各项细节。</p><p>只是后世君王对于此事态度不一。</p><p>毕竟高高在上的天子,又有几人能够踏踏实实的下地耕作受苦?</p><p>皇后亦当如是。</p><p>故而大多天子、王后对于亲耕亲蚕多是应付了事,也不会有人详细追究。</p><p>但李元瑷在这庙堂上如此慎重的提出此事,显然不是随便应付就能道明的。</p><p>这让皇帝亲自下地耕种,这无疑是对君王的一种刁难,尤其是李治这样给李世民宠上了天,身体又不是很好的皇太子:李治自小多病,在大唐并不算秘密。</p><p>李世民太宝贝这个儿子了,只要有个风寒感冒的都会求道士请天尊赐福,邀和尚念经祈福,哪次不弄得长安上下人尽皆知?</p><p>故而李治即位之后,庙堂文武对于亲耕亲蚕也不强求,意思意思就行。</p><p>但对于李元瑷的提议,他们也无法反驳。</p><p>这天子亲耕,王后亲蚕是先贤传下来的制度,而且现在是非常时刻,帝后亲自鼓励百姓妇人劳作,可以很好的减缓朝廷面临的粮食压力。</p><p>在任何时候,榜样的号召力都是无比巨大的。</p><p>李治徐徐看了满朝文武一眼,说道:“非身先之,何以率下。朕读《汉书》,记得汉文帝曾下过一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朕或许不及先皇有征伐天下,可有汉文帝治世安民之心。今天下疲敝,朕不止要效仿先人亲耕亲蚕,亦要勤俭朴素。后宫上下,包括朕在内皆简食素衣,以天下先。”</p><p>李治这番表态,说的是大义凛然。</p><p>其实类似的话,李世民也说过。</p><p>前期的太宗皇帝那是勤政爱民的楷模,只是一熬过那个坎,就松懈下来,尤其是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p><p>但满朝的文臣大儒吃的就是这一口。</p><p>勤政,简朴就是仁君典范。</p><p>至于干略什么的都不重要,统领百官的宰相有能力即可。</p><p>李治这话音一落,瞬间殿中文武一阵欢呼雀跃,对李治歌功颂德。</p><p>长孙无忌见状,自不能冒这大不韪反对,只是看了柳奭一眼。</p><p>柳奭心下戚戚,对于那个侄女还是有一定了解的。</p><p>王家出生五姓,北朝名门,但祖父王思政,曾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在李家还没有得天下的时候就与李家联姻,从而成为了关陇集体的一员。</p><p>王氏作为官宦士族之女,自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存在的意义价值就是为了家族联姻。</p><p>是故自小王氏学的都是琴棋书画,学的是掌财持家,作为家中大妇把持后屋的本事。她的出生注定是匹配门当户对的官宦家庭,而不是需要自己纺织补贴家用,为生活付出。</p><p>即便是女红,王氏都说不上熟手,落,瞬间殿中文武一阵欢呼雀跃,对李治歌功颂德。</p><p>长孙无忌见状,自不能冒这大不韪反对,只是看了柳奭一眼。</p><p>柳奭心下戚戚,对于那个侄女还是有一定了解的。</p><p>王家出生五姓,北朝名门,但祖父王思政,曾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在李家还没有得天下的时候就与李家联姻,从而成为了关陇集体的一员。</p><p>王氏作为官宦士族之女,自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存在的意义价值就是为了家族联姻。</p><p>是故自小王氏学的都是琴棋书画,学的是掌财持家,作为家中大妇把持后屋的本事。她的出生注定是匹配门当户对的官宦家庭,而不是需要自己纺织补贴家用,为生活付出。</p><p>即便是女红,王氏都说不上熟手,何况是采桑、养蚕?</p><p>如果王皇后在亲蚕礼上出了差错,那废后之事,将无可挽回……</p><p>两人皆不是易于之辈,看出了李元瑷这提议是冲着帮李治废后去的。</p><p>只是这就是一个阳谋,哪怕他们权势再高也只能赞同。</p><p>这大义所向,不是轻易可阻的。</p><p>朝会散去,接下来才是真正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p><p>朔望朝会主要目的不是议事,而是给百官一个面见天子能够与天子当面说上话的机会,以此避免宰相欺上瞒下的事情发生。</p><p>这个时代真正总揽政务的还得是宰相众,宰相负责统御百官负责处理政务。</p><p>而皇帝的权力更加倾向于决策以及任命宰相。</p><p>如果不给百官见皇帝的机会,那宰相就能为所欲为了。</p><p>长孙无忌的态度丝毫没有因李元瑷亲耕亲蚕的提议对之冷淡,一如今日初见一般热情,亲自领着他去诸相议事的地方太极宫附近的舍人院。</p><p>舍人院的布局构造极为简单,就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小型宫殿。</p><p>这还未入大殿便闻到了酒食的味道,李元瑷不由咽了咽诱发出来的口水。</p><p>这一大早的出门,又经历了大朝会,早已饥肠辘辘,只是不知食堂在何处,长孙无忌又过于热情,不方便开口。</p><p>长孙无忌却早已习惯道:“也就是朔望两日会耽搁一些时间,寻常时间用膳是极准时的。陛下也会不时赏赐一些宫中美食,于此一边商讨国事,一边享用美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p><p>李元瑷步入堂中,果然见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