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躬耕亲蚕,昭示天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永徽五年,十二月一号。</p><p>相比明清时期,唐朝官员要清闲许多。</p><p>平素都在官邸办公,并不需要上朝面圣。</p><p>他们也不属于李治这个皇帝直辖,而是由三省宰相直接统制。</p><p>皇帝领导宰,而宰相统御百官,这是相权与君权分明的时代。</p><p>唯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朝廷举行大朝会,在京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入皇宫面圣,一并商讨时下最重要的国家机要。</p><p>当然大多时候都是走个过场,真正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决策权通常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p><p>这一日是李元瑷首次以辅宰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线,李治特地选择了十一月底颁布圣旨,显然也是一次无形的站位,让在京畿任职的官员认识见一见最新上任的辅宰大臣。</p><p>李元瑷自然早早做好了准备,穿上了紫色的大袖袍,腰间挂着金玉带,头上带着三梁进贤冠,腰间还挂着一口镶着五彩琉璃的宝剑,走起来一摇一摆的。这让身型有些消瘦的他显得有些厚重。</p><p>他平素走路带风,喜欢穿劲服,行走极快,做事亦是雷厉风行。</p><p>但这身衣物穿着,只能一步步的缓行,袖裳随着行走而摆动,有了一股龙骧虎步的感觉。</p><p>李元瑷进宫的路线与百官不同,百官是从朱雀大门左侧的小门进宫的,而右侧也有一小门,专门给皇帝特别下旨有特权的人入宫觐见。</p><p>如生了病的大臣,或者腿脚不好的大臣,当初李泰便因为过于肥胖,李世民特许他由人抬轿,避开排队,由右小门而入。</p><p>但三公自带这特权,可以无诏入此门。</p><p>看着不远处顶着寒风排队入宫的百官,李元瑷嘀咕了一句,这有特权,果然不一样。</p><p>朝会大殿边上有一间偏殿,是给三品以上官员歇脚的,至于三品以下的官员,自然只能在殿外等着朝会的开始。</p><p>许是因为住的地方离皇宫近,当他抵达的时候,唯有李绩在边沿跪坐着,面前有一碗热腾腾的茶。</p><p>“李英公!”</p><p>李元瑷幸喜的叫了一声。</p><p>两人交往不多,不过当年李世民让他跟着李绩讨伐李佑去捡功劳,共处过一阵,对于这位庙堂上唯一在资历上能与长孙无忌相比的军方老臣有着极大的好感,同时他也清楚,李绩虽不在李世民的托孤之列,却暗地里嘱咐了一些事情的,属于暗处的托孤之臣。表面不争,实际却是最忠实的帝党。历史上就是他关键时候的站位,让李治成功掌控了庙堂的主动,废除了王皇后,打压了王氏外戚。</p><p>“吴王殿下!”</p><p>李绩微笑着回礼,并未表现出过多的近亲,也没有一点疏远,“吴王治江南,便如诸葛治蜀,让人叹为观止。”</p><p>“哪里哪里,英公用兵,那才是神乎其神。尤其是单骑北上,一声令下,北方诸部,齐聚麾下,一举横扫薛延陀的壮举,即便元瑷远在江南,亦心驰神往。”</p><p>见面吹一波,那是古人大开话匣子的必备工作。</p><p>他们还未进一步畅谈,长孙无忌悠哉悠哉的步入偏殿,说道:“吴王擅治,英公擅兵,我大唐有你二人,诚乃国家之幸。”</p><p&g之列,却暗地里嘱咐了一些事情的,属于暗处的托孤之臣。表面不争,实际却是最忠实的帝党。历史上就是他关键时候的站位,让李治成功掌控了庙堂的主动,废除了王皇后,打压了王氏外戚。</p><p>“吴王殿下!”</p><p>李绩微笑着回礼,并未表现出过多的近亲,也没有一点疏远,“吴王治江南,便如诸葛治蜀,让人叹为观止。”</p><p>“哪里哪里,英公用兵,那才是神乎其神。尤其是单骑北上,一声令下,北方诸部,齐聚麾下,一举横扫薛延陀的壮举,即便元瑷远在江南,亦心驰神往。”</p><p>见面吹一波,那是古人大开话匣子的必备工作。</p><p>他们还未进一步畅谈,长孙无忌悠哉悠哉的步入偏殿,说道:“吴王擅治,英公擅兵,我大唐有你二人,诚乃国家之幸。”</p><p>他客气的与李绩点头示意,轻步来到李元瑷面前,说道:“先皇曾多次赞叹,说吴王目光卓远,能一眼穿破迷雾,看清本质。无忌原本还有些不以为然,吴王再如何惊才绝艳,终归为年岁阅历所限。而今看来,吴王种棉花展经济,迁泉州开海运,交好真腊国足粮饷,纵兵射潮定民心,莫不是超前之举,先皇识人之能,非我等能够比及。”</p><p>李元瑷有种不祥的预感,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能说已故李世民的不是,颔首认同道:“先皇乃千古圣君,自非我等凡人难以相较。”</p><p>长孙无忌悠悠道:“是啊!老夫还记得在陛下婚宴上,先皇曾开心的拉着殿下起舞,一边说殿下是吾家贤弟,一边是吾家好儿媳。而今想起,唉……宛如昨日。”</p><p>李元瑷瞬间明白了,长孙无忌这是堵自己的嘴。</p><p>李治废后最大的问题不是王皇后贤不贤德,而是李世民千挑万选给他选出来的儿媳。</p><p>古代以孝治国,李治的人设又是仁孝,公然废后就等于反自己的父皇。</p><p>长孙无忌同样以此唯由,一举将李元瑷的嘴巴给堵住了。</p><p>李元瑷明知是坑,却不能不跳。</p><p>长孙无忌并没有显得高高在上,而是如笑弥勒一样,平易近人的拉着李元瑷说东道西,还热情的给他介绍逐渐入殿的三品大员。</p><p>每一个三品大员的履历功绩特点,长孙无忌都如数家珍,了然于胸。</p><p>李元瑷也越发体会到长孙无忌在这庙堂上强悍的影响力。</p><p>“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