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献宝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贞观二十二年,春闱。</p><p>科举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制度之一。</p><p>随着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科举入仕,成为天子门生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p><p>尤其是第一批天子门生,他们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成为了年轻一辈的核心成员。</p><p>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上任状元裴行俭,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提拔为库部主事,年不满三旬,已经是政坛上的新星了。</p><p>就凭李治对于裴行俭表现出来的器重,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一但新皇继位,那他就是巩固新皇的权势的基石,封侯拜相都有可能。</p><p>其余如解彦杰、蓬庆宁等,最小也是地方县官,得到了重用。</p><p>一时间“天子门生跃龙门”一说,在士林广为流传。</p><p>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考科举入殿试,立刻如鲤鱼跃上了龙门,身价倍长。</p><p>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p><p>这种诱惑,谁能拒绝的了?</p><p>故而全新的一期科举,引起了广大士林人氏的重视。</p><p>以往他们需要走关系,拜门庭,不断的打磨证明自己的能力,方才有可能得到举荐的机会。</p><p>现在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能直接见天颜,得到器重。</p><p>即便是世家大佬面对这种趋势,亦坐不住了。他们明显的察觉到朝廷对于入仕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科举取士的比重,日新月异。</p><p>世族大家能够存活千年,自有过人之处。</p><p>他们守旧,但绝非迂腐不化。</p><p>时代进步,他们也会跟着改变,开始安排门中优秀后辈尝试科举入仕。</p><p>故而原本就英杰齐聚的长安,汇聚了天下士子。</p><p>太极宫。</p><p>李世民双手捧着杯茶水,轻轻吹开上面的浮叶,小小的茗了口,感受手心里传来的热气,身上的寒意都去了大半。</p><p>冬天已经过去了,关中大地开始回暖。</p><p>但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征伐高句丽时,冻伤了手脚,抗寒能力大减,天气一潮湿,转凉就有种骨子里的寒冷。</p><p>自李元瑷托人送茶叶入京,李世民就爱上这种感觉了。</p><p>尤其是冬季,以他现在的身子酒不能多喝,姜汤喝多了不舒服,这暖茶却没有这些弊端,可以一杯杯的下肚,对于身体并无害处,反而有益于身体。</p><p>用他的话来说,这一个冬天,全靠这茶水顶过来了。</p><p>“父皇!”</p><p>李治大步入内,手里还捧着一坨厚重的,类似衣服的物件。</p><p>李世民眼睛一亮,说道:“十六又送好东西来了?”</p><p>除了他手中的茶,李元瑷送来的还有煤油灯。</p><p>这个时代的油灯,大多是动物油跟植物油,照明亮度并不好。</p><p>煤油灯的亮度以及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蜡烛以及动植物油灯,瞬间让皇宫的夜晚不在昏暗。</p><p>但因石油开采的问题,煤油并不能推广,所有货源只存于李元瑷之手。</p><p>仅限于李世民、李治以及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得帝王、太子赏赐的心腹大臣手上,故而并未引起轰动。</p><p>但李世民用的极为舒适,生活质量提高不少。</p><p>李治颔首道:“十六叔给父皇送来了棉衣,说是保暖奇物,父皇可以试一试。”</p><p>李世民霍然大动,说道:“快快呈上来。”</p><p>江南的改革关乎大唐未来,对于李元瑷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并不是很满意,尽管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干得不错,可没有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p><p>李元瑷现在的成绩,换做其他贤臣一样能够做到,并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p><p>这并不符合他对李元瑷的期待。</p><p>当然他很清楚,有些东西是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的,可是自己的身体并未因静心休养而好转,反而愈发不济,难免有些焦急。</p><p>谁不惧死?</p><p>江南因自己多年征战而穷苦败坏,是贞观盛世里政治上的一处污点,也是一块心病,能够在离世前,看到江南的变化,那就再好没有了。</p><p>棉花是李元瑷入江南,最收人诟病的举动。</p><p>他将弃粮食改种棉花,在盛产粮食的江南沃土上种植无用的观赏之物,早就引起了朝野议论。</p><p>农耕民族,农耕才是根本。</p><p>以至于时不时便有人上书弹劾,直到最近才消停一些。</p><p>至于消停地位原因,李世民心底门清。</p><p>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终究是有差别的。</p><p>李世民重视谏官,擅于纳谏,且不以言论获罪。哪怕你说的天方夜谭,如状可没有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p><p>李元瑷现在的成绩,换做其他贤臣一样能够做到,并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p><p>这并不符合他对李元瑷的期待。</p><p>当然他很清楚,有些东西是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的,可是自己的身体并未因静心休养而好转,反而愈发不济,难免有些焦急。</p><p>谁不惧死?</p><p>江南因自己多年征战而穷苦败坏,是贞观盛世里政治上的一处污点,也是一块心病,能够在离世前,看到江南的变化,那就再好没有了。</p><p>棉花是李元瑷入江南,最收人诟病的举动。</p><p>他将弃粮食改种棉花,在盛产粮食的江南沃土上种植无用的观赏之物,早就引起了朝野议论。</p><p>农耕民族,农耕才是根本。</p><p>以至于时不时便有人上书弹劾,直到最近才消停一些。</p><p>至于消停地位原因,李世民心底门清。</p><p>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终究是有差别的。</p><p>李世民重视谏官,擅于纳谏,且不以言论获罪。哪怕你说的天方夜谭,如状告李靖谋反,他也不会怪罪,最多就是当个笑话听。</p><p>李治不一样,他倒不是不能纳谏,只是心眼小,会记仇。</p><p>李治也不下明手,不动声色的给对方穿小鞋,利用许敬宗下套,让他做冤大头。</p><p>一来二去,现在也就没有什么人弹劾了。</p><p>李世民清楚,这棉花就是李元瑷第一杀手锏,迫不及待的艰难起身。</p><p>李治三步并作两步的上前搀扶。</p><p>在一年前,李世民还拒绝的,但现在已经妥协。</p><p>看着面前厚厚的棉衣,摸起来顺滑柔软。</p><p>李治说道:“十六叔信中说,寻常棉衣不会用绸缎来制作的,大多用麻布,保暖效果更胜绸缎,就是穿在身上没有那么舒适。”</p><p>李世民将自己身上的皮裘脱了,把李治送上来的棉衣穿在身上,见与自己的身形大小完全一致,笑道:“十六有心了。”</p><p>在送来之前,李治根据李元瑷的提醒特地晒了一会儿太阳。</p><p>李世民穿在身上,登时暖意上涌,说着舒展了身子,不一样的感觉立刻显现。</p><p>身为皇帝,李世民自然极少挨冻,就算没有棉衣,也有各种抗寒皮革。</p><p>奚族在多年前,曾进贡了一张近乎四百斤的棕熊身上剥下的熊皮。</p><p>李世民将之制成了一件熊皮大袄,那穿在身上即便寒冬腊月都不觉得冷。</p><p>但有一问题,就是仅那一件大袄就三十斤左右,穿在身上根本不舒服,就跟穿一身笨重的铠甲一样。</p><p>棉衣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轻巧透气,抗寒极强。</p><p>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联想到丝绸麻衣,瞬间通透。</p><p>棉是一样的棉,但以丝绸、锦缎、麻布这类材料制作,价格可以分不同的几个档次。</p><p>什么条件,买什么类型,贫富通杀,而且是垄断经济。</p><p>李世民完全不用担心棉衣、棉被销量不好,棉制品的优点太多了,御寒这一方面,皮革根本无法与之抗衡。</p><p>试问谁不过冬?</p><p>相比煤油灯、茶叶皆未普及,且是可有可无的物件,在这棉衣棉被的竞争力可非同一般。</p><p>李治给李世民捆上了腰带,随后又拿出一对手套,以及棉鞋。</p><p>李世民征了半晌,想不到还是一套,手脚搭配,遂逐一换上。</p><p>看着自己毛茸茸的双手,李世民摇头叹息:“太可惜了!如果在冬季前,此物顷刻风靡大唐。还有前线将士,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