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年平辽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周延儒与阁员们看在眼里,直冒冷汗,仿佛见到斯文野兽亮出了獠牙。

  “各地的地方官要以身作则,带着官吏、豪绅、百姓,亲自打井。不是装样子,打的井必须见水二十尺以上才算合格,计入地方官考核。府县官给地方豪绅也出考核,完成的不用多交税赋,完成不了的等着交钱粮。”崇祯手指轻轻敲击着椅子,眉头舒展了一些。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若贯彻执行顺利,旱情总能缓解一些,来年粮食增产两成以上是有指望的。

  那便是大明百姓的两成,两千多万人,有了吃饱肚子的希望。

  周延儒与其他五位阁老仔细盘算,心中无不掀起惊涛骇浪,个个目光惊诧的望着崇祯。

  “陛下慧眼如炬,臣愿将一把老骨头,用到打井国策上!”

  周延儒双手微微颤抖,聪慧的首辅很快想到,皇上的措施是可行的。

  当打井首辅,他也愿意!

  仅靠县官组织民力打井,或许有些成效,但比起地方豪绅,差得很远。

  因为县官在这类事情上,对普通百姓毫无震慑力,人家不愿打井,你县令总不能带着衙役拷打吧?

  可皇上将地方豪绅硬绑到县令的打井工事上,拿三成田税作为震慑,地方豪绅不愿多交,只能乖乖的配合县令打井。

  而地方豪绅与百姓有着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或为一方领袖,或为族长,或为土地广袤佃户众多的土豪,鼓动百姓比县官容易多了。

  阁老们互相对视,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震惊,皇上怎么忽然变得如此睿智,想出这么匪夷所思的措施?

  他们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面临旱灾却束手无策。

  不能彻底解决,好歹想出可行的章程,缓解旱灾啊。

  再看崇祯面色,没有以往肃然冷厉的样子,更不见疾言厉色的焦躁,而是从容闲定的坐在那,仿佛手握乾坤,一切尽在掌握中。

  这气度,之前从没见过。

  周延儒与次辅谢升互相对看,也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疑惑,皇上变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成了他们无法揣摩心意的帝王!

  “内阁尽快拟票,朕在宫中等着披红。打井就是今明两年乃至三四年的一项国策,凡是秋收后的地方立即施行。”崇祯淡淡的笑道。

  “陛下圣明,然而圣明之君该有圣明之象,这铁匠台在宫中实在扎眼。臣请皇上,撤走。”谢升皱了皱眉头,委实琢磨不透,按理说皇上变得聪慧睿智了,怎么会做出这么荒唐的事。

  这个风气不能助长,否则堂堂九五之尊,要沦为笑话。

  “朕不会拆的,宫中事,由朕做主。”崇祯似笑非笑的把玩着茶杯。

  景仁宫没有妃嫔居住,荒废了二十多年,处于皇宫深处。让锦衣卫大汉将军封锁起来,水泄不通,用作打制精铁研造遂发枪的秘密基地,最为合适。

  “列位阁老,朕不但不拆铁匠台,还要工部调军器局一百个技艺精湛的铁匠,来景仁宫陪朕打铁。”

  崇祯淡淡的笑了下,从容道:“这不需要圣旨吧?”

  不用圣旨,方便调动。

  要圣旨就麻烦了,必须经过内阁票拟!

  “陛下调工部军器局铁匠,当然要圣旨。”谢升性子耿直,直言不讳道:“工部军器局,并非内廷兵杖局。”

  崇祯眯起眼,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明内阁之权的强大。

  兵杖局由内宫直属,太监领衔,而工部军器局属于朝廷,论真格的,必须下圣旨才能调动人力。

  大明的圣旨如果出自宫廷,没有内阁票拟与皇帝披红,叫做中旨,朝臣们见了,大多数是不会执行的。

  从明仁宗、明宣宗开始,到成化、弘治年间,内阁权力日益抬高,足以对抗皇权了。

  从此之后,经过内阁票拟、皇帝披红的才算圣旨。

  皇帝自己所下的中旨,谁敢执行会被耻笑的,被所有大臣看成巴结皇帝的狗腿子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成了他们无法揣摩心意的帝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