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年平辽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陛下说的是,可大明难以久持,若不安抚,则务必速战,剿灭流寇。该令督师杨嗣昌出击,寻求主力决战。”

  周延儒深吸一口气,眼前的崇祯仿佛深不可测,即便面带淡笑,无形的压迫感依然扑面而来。

  “以往官兵决战胜算很大,但如今面对流寇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失败,流寇在中原就再也遇不到抵抗力量。内阁急速拟票,朕披红,令督师杨嗣昌不得寻求速战,更不可轻易发动野战,坚守洛阳、襄阳、开封等主要城池,保存兵力。”崇祯手指缓缓的敲击椅子,声音也无比的缓慢。

  周延儒知道这是稳健的方略,然而守重城久战耗资巨大,皇帝会让官绅勋贵出钱的!

  他这个首辅就要被推到火坑上去,得罪一大批权贵臣僚,而且他自己也不愿出钱啊。

  “朕给钱给粮。”崇祯仿佛一眼看穿了周延儒的心思。

  周延儒松了一口气,抬眼便碰上了崇祯那道犀利的眼神,不由地打了个哆嗦,急忙将目光转到次辅谢升脸上。

  内阁大员们互相递了眼神,都看出了各人的狐疑,府库空荡,皇上从哪调钱粮?

  “臣等,回内阁便拟票。”

  周延儒没再反驳。

  皇帝没让内阁朝臣筹措钱粮,宁愿自己背上大包袱,到时候拿不出钱粮,责怪不到内阁头上。

  “再拟个章程,把粮食问题缓解一下。”崇祯软软的靠到椅背上,慢悠悠道。

  “耐旱作物,有红薯、土豆、玉米,然而连年大旱,红薯、土豆也会旱死,即便没死产量也锐减。”周延儒愁眉苦脸道:“而且在新的地方服水土,要一代代的培育,否则产量上不去。”

  崇祯微微点头,三天前自己刚穿越过来时,以为大力推广红薯土豆便能解决粮食问题。

  然而这时代的红薯土豆玉米的产量远不如后世,肥料近乎没有,种子培育和新地方服水土都是问题,正常有一千多斤算不错了,很少上两千斤。

  另外,即便耐旱,却不代表不会旱死。

  大明臣民不是傻子,红薯土豆玉米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如今,已然推广了几十个年头,陕西、河南、南直隶、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普遍种植。

  故去的徐光启便是推广红薯的杰出领袖。

  然而一六三七到如今的一六四零年,连续大旱,持续时间之长,旱灾范围之广,百年未见。

  若在后世,可以用机械从大江大河大湖调水。

  可这年头,池塘、小河、水库、中型河流一旦干涸,等待庄稼的只有死亡,红薯土豆玉米照样旱死。

  泾水、渭水、黄河都断流了,若想南水北调,用扁担从长江挑几百几千里吗?

  崇祯嘴角露出苦笑,忽然想起模糊的记忆,崇祯年大旱持续了足有七八年之久,意味着还有四五年的大旱!

  这太可怕了。

  池塘水库与中小河无水,水车、筒车之类的灌溉工具,就只能从干涸的河流中抽泥巴。

  等到哪一天,蒸汽动力机械钻研出来,大范围修建水利工程,取大江大湖的水,调水千百里,旱灾才能大范围解决。

  以现在的条件兴修水利,肩挑背扛的,而且大旱少雨更需要大工程,没个五年不可能出成效。

  大明饿得双腿发软的百姓等不及了,五年之间铁定饿殍遍地!

  眼下,只能踏踏实实打井,从地下取水。

  “红薯土豆玉米务必大力推广,秋收后组织民力打井,宣讲拿水瓢浇灌,每一瓢水都要用到苗禾上。”崇祯深吸一口气,这种缓解旱情的措施,重点不在于点子而在于执行。

  皇权不下乡,大明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后世无法相比。

  并不是皇帝不想让国家机器触及到村乡,而是财力无法供养一大批基层官吏。

  如今大明的基层,掌握在地方豪绅手里。

  “动员地方豪绅带百姓打井,组织不力者,加田税三成。”崇祯依然笑得温和,洁白的牙齿,森白闪光。,大范围修建水利工程,取大江大湖的水,调水千百里,旱灾才能大范围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