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小镇虽繁荣 难免留疤痕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那里的人们,分明闻到了一股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新气息。

  同样地,那里众多的阿猫阿狗们,也都普遍适应了各种厂房里敲敲打打、叮叮当当、两耳嘈杂、就连做爱时都不得个清净的喧嚷声,也普遍品尝到了新的手工业食品带来的糖味、咸味和酸辣味等。

  一切都在预示,这个古老国度已经走进了它工商业繁盛的时期。

  据说,当时咱们的手工业品产量稳居于世界老大的地位上,是个最牛逼的第一制造大国。

  正因如此,在下司和马场这两座虽地处内陆纵深之地、但同样不甘落后的小集镇上,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且随着各省客商与日俱增,此时也有了许多家成天发出或“咔嚓咔嚓”、或“吱嘎吱嘎”、或“噼啪噼啪”、或“咯吱咯吱”的手工机器声响作坊,以及不少被公认为“天干饿不死”的手艺人,有了新的繁荣。

  当然,这也让它们有了较多“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概念,有了较多“租房”和“租店”的服务,也有了较多“开房”和“住店”的消费,更是有了较多“几方语音一楼人”的多语音现象。

  一句话,随着汉族先进商业文化的长驱直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它们的肌体,就像我们爱说的——“情人捂被窝,热得快!”

  自然,随着众多客商们定居落户,这两个小集镇在建筑、街道、人口、物流、商品、教育、文化和运输等各方面的大数据上,都有着一轮轮的刷新,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就连人们在职业身份上,也有了不少“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的区别。

  其中,在下司这边,随着船只来往如梭,水陆运输繁忙,物资集散地位上升,有了较多的“仓储业。”

  总之,这两个大清王朝旺盛时期的内陆小镇,一些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早已呼之欲出,就像童子男冒出了下面那个小雀雀。

  然此时,历史的车轮依然如同290多年后你们的伟人总结的那样——

  “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因此,下司两岸上的阶级关系,依然是八月里的天,忽冷忽热。

  却说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时,在东岸上的凯里那边,有一名从小苦大仇深、虽身无分文但却胸怀广大穷人、特别信奉男儿当自强、不怕在刀口上舔血、尤其是迫切需要找到一些零花钱、大名叫做“阿福”的苗族猛男,带起一帮粉丝们打响了反抗大清王朝的第一枪。

  也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又干!

  一开始,勇猛精锐的他们,由于将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发泄到刀刃上,因而屡败官军,并风卷残云般地波及到凯里周边的所有邻县上。

  自然,这对近在咫尺、有吃有穿、谁都习惯常来常抢的下司和马场两小镇来说,更是毫不例外,因而致正当蓄势待发的它们,恰如一对发育体格圆匀、刚刚初潮、但还弱不经风的小姐妹,突然遭到几条大汉从上到下肆掠蹂躏的一样。

  而一直依靠动嘴、动牙推动下司历史进程的我们,也同样卷进了这场战火。

  直到后来云贵总督亲自发兵镇压,并坚持按照历史上那条“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明天拉清单”的习惯法,也就是将1300多名苗众和300多条狗众残忍地屠杀后,才让事态平息下来。

  于是,下司和马场这一对“小姐妹,”这才开始了她们疤痕的修复。

  呵呵,老狗我可引用两句打油诗来打趣一下——

  “大姨妈驾到,小肚子哭闹;大姨妈走了,又活蹦乱跳。”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