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变化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晓辰知道那时候的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市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体生物学家ihaelua表示,这些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可能是在行星形成之后才到达那里的。例如,乙二醇醛所处的恒星形成区域最终有可能会变成彗星。ua指出,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彗星或许能够将糖分子送到年轻的行星上。

  按照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来认识地外生命,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我们不能抛开知识体系去任意想象。

  比如,我们不能有一种生物可以在太阳上生活。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形成,但生命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又绝对离不开由恒星的光和热所提供的能源。因此,生命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必然是在恒星周围要有行星存在。

  通常认为恒星是由气体尘埃云坍缩而形成的。如果密度很低的原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逐渐变为一个自转着的扁平圆盘,那么中央主要部分因密度增大、温度升高发生热核反应而形成恒星,周围的薄盘就有可能形成行星系统。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其进程之慢完全可以同恒星演化的时间尺度相比。一种称为蓝绿藻类的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早在3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生命是在太阳形成后经过45至50亿年漫长时间出现的。

  因此,年轻的恒星,即使它周围存在行星,也不可能存在较高级的生命形式。另外,大质量恒星的发光发热寿命只有几百万年,对于生命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来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类似太阳或更一些的恒星才是合适的候选者。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恒星约有1000亿颗。

  并非所有恒星在形成时都会伴随有一个行星系统。在银河系内,双星约占恒星总数的一半。

  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双星系统来,即使已有行星形成,那也要不了多久,这些行星不是落到其中一颗恒星上,就是会被抛入星际空间而远离双星系统。于是,只有单星才是可能的第二轮候选者。如果乐观地假定所有单星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行星,那么,银河系内大约可以有400亿颗带有行星的恒星。

  生命不可能在任何一颗恒星上诞生,却会诞生在环境适夷行星上,而且行星离开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

  同时特别假定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前提,那么,这两个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如果地球离开太阳的距离比现在靠近百分之五,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再远百分之一,地球会彻底冻结。恒星周围具有能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象条件的行星是极为罕见的。计算表明,能满足这一条件的第三轮候选者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恒星。

  100万虽然还是一个不的数目,但只有能同他们进行某种形式的接触才能最后证实外地生命的存在。目前地球上最强有力的联系手段当推无线电通讯。毫无疑问,不要几十亿年前的蓝藻,就是人类本身,在100多年前也还没有能力发播无线电讯号。

&em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