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意义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是,当科学家试图通过仪器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也不会同时侦测到电子,电子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

  这看起来好像是测量者的观测行为改变羚子的运动状态,这种反常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着名的“哥本哈根解释”:当人们未观测时,电子在两条缝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但是,一旦被测量了,比如测得该电子在左缝位置,电子有了准确的位置,它在该点的概率为1,其他点的概率为0。也就是,该电子的波函数在被测量的瞬间“塌缩”到了该点。

  玻尔把观察者及其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使其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联系。但观察者和“塌缩”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晰和令人信服,也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例如,塌缩是如何发生的,是在一瞬间就发生,还是要等到光子进入人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后才开始。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塌缩”和“观测者”,从本应研究客观规律的物理学中剔除观察者的主观成分。

  埃弗雷特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波函数没影塌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增加。也就是,上述实验中电子即使再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狭缝的叠加状态。

  埃弗雷特由此进一步提出:人们的世界也是叠加的,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的狭缝。

  这样,波函数就无需“塌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因为它表现为两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

  以“薛定谔的猫”来,埃弗雷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郑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发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观测者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前述所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平行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埃弗雷特前卫的“多世界解释”。

  这个解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塌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解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就提出“无数世界”的概念,认为“无数世界”是原子通过自身运动形成的。他:“原子在虚空中任意移动着,而由于它们那种急剧、凌乱的运动,就彼此碰撞了,并且,在彼此碰在一起时,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就彼此勾结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或毋宁形成了无数世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