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 复壁屯歌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时朝中士大夫以李膺为首,皆都品德高尚,称为君子党。朝野上下对此类士人加以品评,冠以外号,便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之称。

  画外音:君子党人之中,所谓“三君”者,是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世之所宗;“八俊”是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杰;“八顾”是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八及”是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八厨”是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

  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君子党人指责贬损,争相登门拜访。当时朝中大臣、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

  镜头转换,张成登场。

  字幕:张成,河内人。善观风角之术,收徒无数,并以此方技交结宦官。

  桓帝延熹九年,张成在传道期间,被人识破骗术,当场揭穿。张成恼羞成怒,遂命子张泛故意与其人争执,当街拔刀杀之。“八俊”之首李膺时为河南尹,将张泛收捕入狱待决。

  未料此时,河南遭遇汉旱灾,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在押犯人除却大逆不道,一概释放。

  张成闻此大喜,于是亲率诸弟子前往河南府衙,大张旗鼓,预接儿子出监。

  李膺闻报冷笑:似此无法无天,罪大恶极之辈,若被放出,仍为祸害,不如斩之。

  狱丞:大人所言是也。然天子赦旨已下,如其奈何?

  李膺:张子杀人,是在大赦之前。况今赦旨未达河南,非我所知也。传我命令,立斩!

  狱丞领喏,于是将张泛交付刽子,就在狱门外开刀问斩。

  片刻之后,门吏来报:张成率其弟子百余,已到府门之外,吵吵嚷嚷,声称迎接其子。

  李膺命将其子尸首抬出,扔于地上,并告之曰:你来迟矣,汝子已被府尹大人典刑。

  张成大哭,命徒众购梓盛殓,自己飞马入京,向宦官哭诉己冤。

  宦党不敢直接得罪李膺,遂对张成说道:你可命弟子中善于文辞者,上书皇帝,如此如此说法。我等就中取事,煽风点火,则必可报令郎大仇。

  张成受命,遂指使弟子牢修写成劾本,上书天子。其书不提张泛之事,只是略云:

  河南尹李膺及其朝中同党某某等人,向来豢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若不治罪,则必天下扰乱,终成朝廷大患。

  奏疏之后,并附所谓朝中君子党人名单一通。桓帝览奏大怒,诏告天下,依照前述榜单,逮捕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陈寔、范滂等士人在榜,皆被通缉。

  字幕:通过李膺斩杀张泛事件,迅速发酵升级,士人、宦官之间矛盾,由此全面爆发。

  黄门官将草诏赍送三公府,传达帝旨。但太尉陈蕃认为党人罪名不彰,拒绝签署诏书。

  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干脆跳过有司,直接让宦官负责北寺狱审理此案。

  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虽受三木酷刑,始终不改其辞。度辽将军皇甫规以未列“党人”为耻,上书自请连坐,桓帝不理。

  陈蕃眼见事情激化,因再次上书,极力劝谏。其疏略云:

  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由此言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同体相须,共成美恶者也。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忏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异?昔武王克殷,表闾封墓,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优?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存乎识善,成败之机在于察言。人君摄天下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谬言出口,则乱及八方,何况髡无罪于狱,杀无辜于市乎!昔禹巡狩苍梧,见市杀人,下车而哭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故其兴也勃焉。又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而宫女积于房掖,国用尽于罗纨,外戚私门,贪财受赂,所谓禄去公室,政在大夫。昔春秋之末,周德衰微,数十年间无复灾眚者,天所弃也。天之于汉,悢悢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实在修德。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汉桓帝览奏,虽明知陈蕃所言是实,但不满其说话直切,感觉大伤自尊,于是掷书于地,即命承旨官传诏:陈蕃辟举选用人才不当,诏命罢职,改以光禄勋周景为太尉。司空刘茂同情李膺,袒护朋党,亦诏命罢职,改以光禄勋宣酆为司空。

  三公同时罢免其二,由是满朝皆惊。窦皇后父亲槐里侯窦武时为城门校尉,名列“三君”之一,向来同情士人,厌恶宦官,于是上书为陈蕃、刘茂求情。

  宦官王甫等人当时负责审理此案,也为党人言辞举止感动,当即暗中取消酷刑。

  李膺等人见不用刑,便在狱中串联,故意供认大批宦官子弟,是为自己朋党。

  宦官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终至不可收拾,遂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已到,应大赦天下。

  桓帝准奏,于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宣布大赦天下。李膺等党人等获得释放,放归田里,但被终身罢黜,不得再入朝为官。

  字幕:以上事件,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便在党锢事件同时,汉廷以为鲜卑势强难制,遂改剿为抚,派遣使者往封鲜卑大人檀石槐为王,并欲与其和亲。

  檀石槐不肯接受,抄掠汉地更甚,又自分鲜卑为三部:除北部大本营之外,从右北平郡至辽东郡为东部;从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为西部。三部各设大人,统领部众。

  党锢事件之后,京师三万余太学生愤而结社,兴起褒贬人物,左右舆论清议之风。

  时以郭泰、贾彪为首,对太尉陈蕃、司隶校尉李膺、议郎王畅互相褒重。因作成歌诀,推崇李膺等人道: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于是清仪之风大起,天下士人竟以臧否人物为尚。朝中公卿大臣畏遭士人及太学生贬议,朝散之余皆至太学,以图褒重之议,渐至形成风气。

  此年经学家马融逝世,大秦王安敦遣使至汉,是为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之始。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江湖。

  时有平原湿阴县人襄楷,字公矩,好学博古,善天文阴阳之术,笃信《太平青领书》。

  桓帝延熹九年,襄楷赴京诣阙,连续两次上疏,纵论天文灾异,比附政治,要求桓帝修德省刑,行教化,承天意。并推荐所谓于吉所受神书《太平青领书》,谓其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奏疏即上,朝廷以为所言假借星宿,伪托神灵,皆为诬罔,收送洛阳狱治罪。

  于吉因闻弟子进书不纳,反而获罪,由是深恨朝廷,便欲为乱天下。

  又有京兆长陵人赵歧,于是年完成《孟子章句》,士人传诵,尽皆赞叹。

  字幕:赵歧原名赵嘉,字台卿,少通诸经,颇有才艺。娶名儒马融侄女为妻,但鄙夷马融阿附梁冀,誓不与其相见。曾在州郡任职,因廉直嫉恶如仇,令人惧怕。

  镜头闪回,叙述赵歧往事。

  赵歧在三十岁时,因得重病,卧床七年,认为自己将死,乃对兄长说道:大丈夫生于世间,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被放出,仍为祸害,不如斩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