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策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虽说过程有些艰险和刺激,但自己的三个儿子好歹是回来了,收到消息的燕王朱棣感到极其的兴奋和激动,这也意味着自己的最后后顾之忧也彻底的自动解除,接下来,就是尽快的开展起兵造反之路了。

  但即便是这样的道路,也依旧充满着不确定和不太可能,虽说自古以来,大多数王者统一天下的过程,从北方往南方打,要比南方往北方打要容易得多,但眼下的燕王朱棣心里头感到非常的没有信心,毕竟以区区的一个北平城对抗整个天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由北往南统一的成功范例很多,淝水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淝水之战是由北方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南进战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大分裂时期,这样的战役还有多次。较早的有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太康元年(280年)的灭吴之战;晚于淝水之战的,有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的瓜步之战,开皇九年(589年)的灭陈之战。这些战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与淝水之战比较,其中最接近的,是西晋灭吴之战。

  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两次相隔仅百年左右的战争,阐释各种因素对战争结果造成的影响,简要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统一战争的趋势和特点。

  苻坚和司马炎,作为当时北方的君主,是战争的主要发起人。两人也恰好都是历经前人三代努力打拼,才取得了北方的一统。单从个人能力和才具来看,苻坚显然更胜一筹。苻坚是秉承先人之志艰苦创业、努力打拼的穷三代,司马炎靠的是司马两代先人的权谋杀戮和巧取豪夺,很大程度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感觉。

  前秦,作为地处偏僻的氐族部落,能够降伏诸胡,一统中原,苻坚居功至伟。东晋和东吴是他们要面对的不同敌人。孙皓统治的东吴,已是内乱频仍,朝廷重心早失,呈瓦解之象,主要靠陆氏家族人物镇守长江上游苟延残喘。至于东晋,政治上、军事上虽不算强大,但自桓温死后,政局大体说来是稳定的。桓、谢两家矛盾虽然时有表现,但在西线和东线的作战时相互支援,是彼此之间的共识。

  从后来战争的进程来看,拿东吴丞相张悌与东晋统帅谢安的临战表现作比较,也能反映东吴和东晋在国运攸关的大战中,两边的应变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总体而言,虽然苻坚有挟一统中原之余威荡涤江左的锐气和决心,但面对的是同仇敌忾、兵精粮足的东晋统治集团,司马炎虽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但江东之敌却已是败絮其中,衰象早显。两相比较,苻坚想在百年之后复刻西晋灭吴之战,并非轻易之举。

  这两次战争,兵力方面都是南弱北强,北方又有顺流之利,因而居一定优势地位。西晋和前秦向南用兵,两朝的臣僚都是同者少而异者多,比如着名的前秦重臣王猛,就是持反对意见的重要代表。

  众所周知,苻坚正是因为王猛的得力辅佐,才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扫荡诸胡,平定中原的。王猛去世前,尽管前秦已经将北方及梁、益等地皆数平定,但王猛对苻坚“平一六合”的志向到死都是不赞成的。苻坚阵营中只有慕容垂等少数人持赞同主张。

  司马炎面对的情形也大同小异,除去张华、羊祜、杜预等极少数几人外,贾充等主要重臣也是坚决反对伐吴。在主帅的选择上,西晋以持异议的贾充为元帅(实际谋划实施人是杜预),前秦以持异议的苻融为前锋(实际上的前敌总指挥)。

  这种情况也很相似,但细一分析,恰恰是这个人事任命,左右了最终的战局。杜预,作为伐吴的关键人物,筹划多年,早就为后续的战役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符融,作为伐晋的主要执行人,未战先怯,根本没有为后续战争做好谋划和部署。两位关键人物,不同的态度,对战争的不同准备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了后续战争的结局。

  僚都是同者少而异者多,比如着名的前秦重臣王猛,就是持反对意见的重要代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