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丹青好歹是堂堂大明朝廷的正二品大员,怎么说也是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真要放任这么一大官员在自己面前出了性命事件,自己也无法向建文皇帝交代。更何况张丹青挥下的那些个下属们,都是一个个的御史,这些人虽然官位比较小,但一个个都是不怕事的主,要是真放任张丹青出事,他们铁定不会轻而易举的放过自己的。,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李锦龙不得不默默的目送着他们离开,并下令士兵严禁轻举妄动。

  朱高煦领着肥胖的大哥朱高炽等人,押送着张丹青也顺利的全身而退,等到后面没有追兵了,三兄弟这才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纷纷向张丹青,请罪不已。此时也不是和他们叙家常或者是攀关系的时候,身为他们的姨父,张兰青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诸位保重。便毫不留恋的转身离开。

  、这一生也别无所求了,坐等富贵即可。

  要知道历史上的仁宗皇帝朱高炽,虽然因为肥胖而导致在位时间极短,却也是个极为念旧和重感情的皇帝。

  《大明风华》中狄胖胖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憨态可掬”的朱高炽,颇为传神地展现了朱高炽几个特点:胖、不为朱棣所喜、仁义、在位时间短等。朱高炽庙号“仁宗”,这是封建王朝中非常高的褒奖,那么做了二十年太子,在位仅九个月,突然暴毙的朱高炽是否真的如《明史》记载的那样可以比肩汉文帝、汉景帝?

  太子是高危职业,尤其是英主的太子。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杀,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逼宫失败被废为庶人,康熙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直接玩崩溃了,永乐大帝的太子自然也不好当。

  朱高炽,朱棣与徐皇后长子,洪武十一年出生,幼年时与一众藩王儿子侍奉在朱元璋身边,独得朱元璋赏识,钦命其为燕王世子,然而朱棣却不喜欢他,总觉得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像自己。

  自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到永乐二十二年登基,朱高炽做了二十年太子。在这二十年里,不仅要防范两个弟弟的明枪暗箭,最主要还需要面对朱棣的天威。朱棣一共五次北伐,每次都由朱高炽监国,不得不说朱元璋当年没看错人,朱高炽处理政务水平确实不错,监国期间从未出过大乱子,甚至还借着监国,把朱棣一些过激的政策调整过来,赢得了朝臣的赞誉,纷纷向朱高炽靠拢。对于逐渐形成的“太子党”,朱棣也心有警觉,每次北伐归来都得找理由打压。

  比如说永乐八年,朱棣北伐,大才子解缙入京办事,没见着皇帝,但是太子监国,总得去拜见吧,于是解缙就拜谒了东宫。朱高煦知道后,添油加醋在朱棣耳边一阵嘀咕,解缙就成了“毫无人臣之礼”,而朱高炽就有结党营私之举,毕竟解缙是铁杆“太子党”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当年若不是他一句“好圣孙”,朱棣是否立朱高炽还未可知。朱棣回京后,立即下令锦衣卫把解缙丢到诏狱内,后来解缙在诏狱内被纪纲活活冻死。

  除了解缙,还有一人叫耿通,也惨遭杀身之祸。朱棣北伐回来后把几个部门主管叫过来询问太子监国理政得失,耿通是大理寺右丞,也在问话之列,这家伙对朱高炽一阵吹捧,甚至直言不讳说“太子处理政务很得当,无需更换太子”!如此言论让朱棣觉得非常刺耳,非常不高兴,后来朱高煦谗言说耿通受太子之托为别人脱罪,朱棣大怒,“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下令将耿通拖出午门处斩。

  解缙和耿通如果算是朱棣对朱高炽的敲打的话,永乐十二年的针对东宫僚属的大动作就是严重警告了,朱高炽本人估计都被吓得瑟瑟发抖。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命朱高炽监国,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人辅政。朱高煦又向朱棣谗言,说朱高炽等人结党把持朝政,要架空朱棣,朱棣本就对太子党有戒心,听到谗言大怒,恰好大军班师回朝,朱高炽没有及时迎接,有失礼仪,更有对朱棣不敬之嫌,朱棣以此为借口,将日常辅导朱高炽的官员以及东宫僚属统统关进诏狱,一夜之间太子党被一扫而空,大明朝似乎要变天。不过朱棣还是明君,并没有大开杀戒,像杨溥等贤臣关了一段时间就放出来了,不过有些人似乎被朱棣遗忘了丢到诏狱内,后来解缙在诏狱内被纪纲活活冻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