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疑难杂症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京城这种地方做官,忌讳和讲究都是非常多的。毕竟古代中国,做京官,最大的麻烦,最深的困扰,可能在于比较穷吧。

  即便张丹青有着写的外快收入,严格来说,日子也是过得挺紧张的,毕竟偌大的一个府邸,养活诸多家属和佣人,算下来开支也不算小。更何况官做到了这个等级,门面上的表面功夫还是需要做的。

  尤其是明清这样“大一统”的朝代,普通中下层的京官,经济上的困窘、日子中的苦逼,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居大不易,在品位相等的情况下,渴望外放当地方官的,人数不会少。

  大家看电影电视,总看到京城官老爷们,是如何豪奢,如何阔绰,这个多少有些误导。是的,那些一二品级的“国级”\“副国级”,还有上层特权人士,什么寇准、李鸿章这样的宰辅之流,多数自然可能挺潇洒,排场讲起来,到了可劲造都花不完的地步。但这类人,毕竟每朝就那么一小撮,不好代表一般在京同僚。

  而实际情况下,决大多数京官,尤其是中下层的,包含唐宋明清在内,生活的寒酸都是出了名的。清代名士李慈铭有部名作《越缦堂日记,里面就说“京官之穷,毛骨洒竦”,这话不算特别作,虽然是夸张了点。张德昌教授那本《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搞过种种数据论证,结论就是,“京官们的生计,濒临破产是如此普遍”。

  京官们要在京城这种大杂烩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京城又是天下官员汇聚之地,难免少不了礼尚往来和人情宴请,不论是哪样,都需要大量的金银开支,但在京城里作为中低层官员,大多数人都不敢随意的进行贪腐,光是靠俸禄的话,日子难免过得紧紧巴巴的。

  只是说,京官他们这种穷,与普通百姓比起来,确实只是一种特权阶层内比起来的穷。

  一般京官的穷,最直接原因,是收入来源太少,贪腐的机会不多。

  要知道,所谓京官,那可是盘踞在天子脚下的,众目睽睽,谏官们又权力太大,整天就盯着京官们,稍有不慎就要被弹劾罢官,两弊相衡取其小,自然是保官要紧,穷就穷点吧,反正大家都穷。这种心理和现况,以今衡古,其实也不难理解。比如,在我那小城,如果有县市长坐个公交啥的,那将是隔天头版头条;但在京城,部长级赴宴,乐呵呵骑着一辆破永久或摩拜的,岂会在少,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张召忠、胡锡进他们,不都是如此么?

  只因为,历代京官,虽然形式多有差异,但其收入来源,确实主要在两大项:一,工资,即“俸禄”;二,地方官的馈赠,俗称“吃外官”。一般来说,他们工资都不高,地方官的馈赠那也是时有时无,或者就是只敢接受“小意思”,有的干脆门前冷落,加上要应酬打点,多数不仅只能勉强度日,不够用还是常态。明代一本笔记说,“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寒酸不忍言。

  比如,即便以唐宋官员的高工资,即便是京城高官,基本上都是“京漂”,极少能京城买房的,最多只能在京城附近二线城市置产购房。看唐代,名相魏征死时家无余财;宰相岑文本未曾置买田产,家中清贫,租房又小又湿;尚书右仆射温彦博,死时连稍微体面些的吊丧场地都没法提供。这些在京高官,固然本身就比较清廉,但正是因为只能靠工资生活,根本就入不敷出。

  更何况,大唐的“中纪委”御史台可不是吃素的,那帮人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动不动奏你,谁敢贪?

  再看宋,都说士大夫们有钱潇洒,可大家始终没明白,大宋京官也并非那么轻松的。比如,大宋基本没有京官能够买房,除非你祖上有宅在本地。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里讲得很明白,“京师职事官,旧皆无公廨,虽宰相执政,亦就舍而居”。寇准在宋代京城高官中算得上花钱最嚣张的了,但是呢,“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觐则寄僧舍或就居”,就是还得租房子、住旅社、借住于寺庙。原因在于,宋皇室固然给予士大夫们的待遇较好,但宋时官员的考核那也是出名的严苛,谏官权力极大,稍不留意、多受几毛钱都要被参,因此京官们都会主动避免落人口实。唐宋制度完善便以唐宋官员的高工资,即便是京城高官,基本上都是“京漂”,极少能京城买房的,最多只能在京城附近二线城市置产购房。看唐代,名相魏征死时家无余财;宰相岑文本未曾置买田产,家中清贫,租房又小又湿;尚书右仆射温彦博,死时连稍微体面些的吊丧场地都没法提供。这些在京高官,固然本身就比较清廉,但正是因为只能靠工资生活,根本就入不敷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