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徙民之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几天,关内非常热闹,丞相和众相关大臣们皆为徙民关中而忙碌。

  皇帝贴出告示,说是即将把关东旧贵族后裔以及一些当地名流富商迁来关中予以充实。关中的老百姓们四处奔走相告,弄得整个关内人都知道了。大家看到此告示议论纷纷,无非就那么几种说法,一是希望迁来关东的人,这样就热闹了,关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码最低级的商业要比原来兴盛的多,收入也就多了。因为是刚迁来的关东人,所以商人们都会以为皇帝不会对他们苛求太严,且会让那些关东的人们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关中百姓生活中,商人们就可以趁着这个空挡大大的发展起他们的珠宝或者绸缎或者马匹生意了,由于这个时候皇帝注重关东人家的融入情况,没时间管理低级的商户,那么这些商户们岂不是赚上天。再者就是文化的交融,关东和关内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以及风俗民情,把他们迁来,可以活跃当地文化也可以发展和融入关东文化,使得两处人民能够很好的建立友好关系,互为姻亲互为邻里,都可以,实在是发展关内的绝好妙计。所以这样看来,迁来关东的人倒是有了大大的益处。二是随皇帝的便,反正皇帝已经做决定了。三是较为平淡的看法,不赞成也不反对。皇帝告示上明了是将关东原六国旧贵族后裔和当地名流富商迁来关内,表面上说是充实关中,实际上对百姓而言,不是又弄来了一些难搞的豪强地主恶霸么?

  关内的豪强地主兼并百姓农田一事还未彻底解决,现在又把一批豪强们往关内送,这可真是强按百姓的头,使他们不得不答应,不得不接受。迁百姓就是好坏皆存的,一方面增加迁入地百姓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了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本来萧丞相和王陵陆贾他们就在处理这些事情,为了能很好的处理此事不惜动用了刑律杀一儆百。此次徙民多少也增加了当地百姓和迁来户的矛盾,虽不是什么颠覆·国家的大矛盾,但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矛盾往往可以成为一个王朝覆灭的导火索。另一方面,虽然减少了迁出地百姓的压力,但是造成了迁出地人口锐减,经济下滑,文化停滞的现象。虽然使得原来一些地头蛇搬离,但无口厚非的是又会接连出现一批新的地头蛇,成为当地的新一派豪强或者地主之类。

  对于此次徙民,关内百姓和众大臣们各有看法,但只是看法而已,丝毫动摇不了皇帝徙民充实关中的决心。

  连日来忙着处理徙民的事情,多少也听到关内百姓对此事的看法,一些大臣们将他们的看法窝在心底只当没听见;一些大臣们听到百姓的一些不好的议论后立即示意他们停止议论,否则以妖言令惩处;一些大臣们放任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且就是不说,百姓心里也是那么想的,不如迎合他们以赢得此次百姓对徙民的好感;一些大臣听到议论,尽选择百姓们的牢骚赶忙去了丞相府邸,将百姓们如何不愿意关东人迁入,且说百姓们怕又是一批豪强恶霸之类的话告知萧何丞相。

  萧何丞相原本就在忙着关东迁来户的事,听见几位大臣见自己,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来见他们,听他们说完后,原来就是百姓们的一堆牢骚和对此次徙民的不看好罢了,并无甚大事。萧何才由原来的紧张逐渐放松了,听后倒是表现的很平静自然,说是他们这样议论倒也在情理之中,谁没有自己的言论看法,谁没有自己的利益。此次徙民关系到他们自身重大的利益问题,怎么能堵住他们的嘴巴不让说。萧何丞相把这些大臣们听到的话给全部压在丞相府邸,并不上报高皇帝刘邦,且说政务繁忙,要处理此次徙民的事,所以就吩咐了府邸的丞,若是大臣们还以这些事来找他,就说自己出去了,日后上丞相府说事的人果然少很多。

  且说高皇帝刘邦在刘敬的建议下决定迁关东的人入关中,交由丞相处理后,刘邦并不得闲,这几日每天早早的就在未央宫前殿等候宦官们传报外面的情况。前几日还听了一些不一样的说法,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说法,刘邦觉得新鲜,对一些反对意见的说法他都赶紧对百姓加以解释自己的想法;有些说法甚是说中刘邦的痛处,使他稍微尴尬,比如百姓认为是增多了豪强地主恶霸,赶忙去了丞相府邸,将百姓们如何不愿意关东人迁入,且说百姓们怕又是一批豪强恶霸之类的话告知萧何丞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