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42)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四十二天后宫与福建会馆

  清末民初,有很多外籍客民迁徙到宜昌来,大半靠经商致富,并从此定居下来。和现在一样,那些人往往以同乡会的形式,组织各自的团体建筑各自的会馆。其中以经营丝烟业为主的福建帮,在宜昌老城区忠义街买了一块宅基地,修建了一座天后宫,既是供奉福建商人所崇奉的海神“天后”的地方,也是他们福建同乡会的会馆,久而久之,那里的地名就从忠义街渐渐改称为天后宫巷了。

  据说海神“天后”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都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她出生时便有祥瑞,刚大就能乘席渡海,乘舆游屿间,后来升化成仙,经常穿着红色的衣裳飘飞于海上,往来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明永乐年间,郑和奉使下西洋,据说在海上也得见“天后”显灵,回朝后郑和奏明皇帝,加封为“宏仁普济护国安民明著天妃”清康熙年间,又晋封为“天后”。据说,这位女神喜喜欢戴着茉莉花,如果在海上行船遇险,只要一闻到茉莉花香,或是看到海上有火光,便会得到“天后”的救助而安然无恙。所以港澳台和东南亚一带极为崇拜天后。

  宜昌天后宫的位置在现在的西陵一路建行宜昌分行的位置上。从史料上和照片中都可以看出,天后宫坐西朝东,前门在忠义街,后门直抵当时的锁堂街后改称尔雅街,也就是原来的北正街小学现在的外国语小学的地方。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天后宫有一牌楼式的大门,飞檐翘角突出墙外,门内便是一座大戏台,台高两米多,左右都有楼梯上台戏台下面是一个铺满青石板的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排厢房。

  走进天井有几步石阶,走上去就可进入天后宫的正殿。殿内有根粗大的木质圆柱,高高的托起上方的横梁和斗拱。殿中自然是安置着那尊海神天后的神像。整个天后宫是一个共四进的大院,正殿为一进,二进又有个天井,天井两旁又是厢房第三进里面是一座小殿,供奉财神和其他各路与经商相关的菩萨,两旁也有厢房,这么多的厢房有些是福建商人在此聚会议事和娱乐的场所,有的是招待福建同乡客人住宿的房间而第四进是厨房和杂屋,还有茅房之类的地方,走出后门便是铺着石板路弯弯曲曲的锁堂街了。

  有当事人回忆,由于宜昌连年战乱,天后宫经常被南来北往的军队征占,旧军队的那些丘八既不懂得文明,也没有爱护公物的习惯,久而久之,天后宫就破旧了。年淞沪会战南京失守之后,日本飞机多次对宜昌城实施狂轰滥炸,各路商家和城里的百姓凡能逃走的都纷纷外逃避难。天后宫便成无人看管之处,加之日寇蹂躏宜昌达年之久,殿中神像便荡然无存,庙宇也就衰败了。可是我在夷陵地名掌故的一场官司里读到:“那还是年春上的事情,当时,日本侵略军步步紧逼宜昌,城内大多数居民都已逃难走了其时,古佛寺当家和尚超明买下了天后宫的房屋,准备拆了以后整修古佛寺。”这才是历史的事实,就是不知道那个出家人这样的行为算不算趁火打劫?

  据说宜昌光复后有人借助这里残留的一些房屋,天后宫改为了鄂城会馆,后改名为鄂城小学解放后的年改为市第七小学,年改为北正街小学。校方拆掉了原来的戏台和第一进的厢房,在两边建成了教室,一边间正殿改为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可见正殿之大而第二进和第三进的厢房都用做了教师们的宿舍。直到年葛洲坝工程修建工程中,因扩建沿江大道上段,给了北正街小学一笔钱,学校才拆掉了原来的平房,在原址上修建了两栋三层楼的教室。至此,天后宫便彻底消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小北门之下,有着这座供奉着海神的天后宫在镇川门下,有供奉着水神的镇江阁在小南门之下,还有一座供奉着湖神的杨泗庙,海神与河神湖神邻近相处,各司其职,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各路商家海运河运湖运的船只安全。就表现出宜昌这座城市极为可贵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