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以前的故事(7)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五中以前的故事

  年,国军收复宜昌

  年下半年,处于抗战前线的宜昌县,“为前方青年就学计”,由地方士绅倡议,在太平溪岭岗宋家大屋里创办了宜昌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宜昌县中,校由县卢邦俭兼任年,因设在恩施的湖北省教育厅通知,县不再兼任校,由易楷接任,此外,还有训导主任易楷,教导主任黄树猷,聘请邓仰之李子和杜君一陈致远叶宗诗和张竹芳为教员。

  宜昌县中第一届招收了百余名学生,第二年奉省教育厅之命,初中需附设简易师范以下简称简师班,就又增加两班新生约百余人。年秋天,宜昌县中由岭下迁到龙潭坪,初中和简师发展到共有八个班,学生约有四百余人,教职员工达三十多人。由于学生是公费待遇,由学校供给伙食教职员工计口授粮家里有几个人就发多少粮食以粮代薪,可是由于当时“三茅两坪”大军云集,军粮紧张,学校用粮难以保障,只好由县府出面,向当地军队借贷,方解燃眉之急。按照易楷在我与宜昌县中里面回忆:“到那个时候,县中已属根本稳固,趋于发展的好兆头。”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宜昌得到了光复,作为县级教育机构,宜昌县中肯定要随着县政府返回宜昌。作为县中校的易楷和当时的事务主任王寿樾就兴高采烈的跟随着奉命接收的国军一起走陆路,从三斗坪经过南沱乐天溪南津关,爬山涉水,终于回到了被日军占领达五年之久的宜昌。

  易楷回忆说:“我们见到的是,在敌伪划旧城区为难民区内,尚有一些房屋,城外已成荒野,只有少数零星房子和破烂残缺的房屋。大小机关团体都在觅室,找块县级最高学府也很难。后来发现怀远路原湖北省第十一小学校址今市五中曾为日军侵略军占用,未全毁,还有平房几间和两栋教室可用,遂定为县中校址。接着公私立学校陆续迁回,找个地方就更难了,县中可算是捷足先登了。”

  虽然捷足先登,可是陆续返回宜昌的师生面对破烂不堪的房屋杂乱无章的环境,加上极其缺少的教室以及住宿生所需的寝室都需要尽快修缮,但这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因为当时的宜昌县府也刚刚迁回,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学校当然最需要的还是财政上的支持,可是当时的县廖华平对教育和县立初中从来都毫不关心,期盼得到他的支持等于痴人说梦。

  年的宜昌地图

  好就好在宜昌县中的校易楷在抗战中与学校驻地附近的国军关系不错,加上当时奉命接收宜昌日军投降的国军二十六集团军司令官周岩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加上也考虑到驻军的形象与地方的关系,所以在得到易楷申请支援的请求之后,特意拨款法币五十万元当时折合黄金六两多用以修缮校舍,加上地方士绅的支持和捐款,才使得宜昌县中新建了几栋教室,也改善和恢复了学校环境。

  与此同时,宜昌县中在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方针,对待每逢招生之时都会而来要求照顾的信件和条子先登记封存,对全体考生先按考生成绩进行录取,然后在照顾信件和条子提及的学生中录取中间成绩较好的,这样,既能录取到好学生,也能照顾到人情,自然就是皆大欢喜。

  在易楷的回忆中,当时的县立中学对课本要求严格,大多选用国定本,不足则用商务复兴本各出版社名称。严格升留级制度,坚持原则,绝不照顾人情。利用总理纪念周节日和纪念日,邀请当地官和名人登台演讲,同时注重学生的操行考核,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学习,遵守校规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是,就是这一所管理严格学生素质一流设备正在日益完善的学校却在年月日爆发了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学生运动。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