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5)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伟大转折,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无疑就是毛泽东在天安门用湖南话说出的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年月宜昌解放以后,新政府接管了所有的一切,这其中自然包括一直由外国人掌控的气象资料。有关资料显示,年宜昌军分区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宜昌要建当地的气象台。

  按照建台的规定,既然是城市气象台,自然不能远离城区。原来位于怀远路现在的红星路和滨江路现在的沿江大道之间的宜昌海关里面所设立的气象观察站因为那片地方被新成立的市委和市政府所占用,所以必须搬迁。而在解放初期的宜昌城的范围,不过就是上起北门,下起九码头,一边靠着江,一面就在现在的珍珠路一线。

  于是,原来的六一书院所在的那座不高的小土坡就被选为了气象台的新址。那个时候,六一书院早就荡然无存,就是在坡下重建的学校也早就毁于战火之中,举目望去,那座土坡到处都是农田和大大小小的堰塘,还是很荒凉的。据史料记载:气象台的观测站就建在土坡的前面,也就是原来的夷陵商业城的位置,现在的地税局三峡分局大楼街对面,而办公室宿舍和食堂就在那个观察站的后面。可惜没有历史照片,不然的话可以看看当年的模样。

  当时从东门通往气象台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东正街现在的西陵一路东门段,另一条是东门外正街,当时的东门外正街可以通到现在的珍珠路,然后翻过那座小土坡,有一条羊肠小路可以到石板溪现在的西陵二路与夷陵大道的十字路口。当然这条路也可以通到气象台观测站后面的气象台宿舍。后来宜昌编制西陵区的街道名称的时候,就地取材,自然而然的“气象台路”就产生了,而在更后面的社区管理划定管辖范围的时候,顺理成章,原来的气象台宿舍和后来的那一大片地盘就成了今天的气象台小区了。

  年以后,在气象台的后面建起了两排平房,那算是气象台小区的第一批居民。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葛洲坝工程的开始,市玻璃厂的上马东方红小学的建成,还有住宅区的逐步形成,珍珠路上变得车水马龙,气象台小区人口的增加,烟囱的林立,污染的扩大,自然就会直接影响天空大气的准确观测,于是,气象台就在年迁上了东山,但气象台小区的地名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宜昌气象台之所以搬迁,除了原来的观测站过于太小位置过于太低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葛洲坝工程的开工,必须为那个万里江第一坝提供详尽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自然关系重大,所以自从搬到风景秀丽的东山之上后就鸟枪换炮了。气象台变成了气象局,占地面积也扩大到约亩,不仅拥有高空站地面站和天气雷达,还有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近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而且宜昌高空站是中国八个站之一,参加全球气候资料交换。

  尤其是年建成的那座宜昌新一代天气雷达大楼也就是宜昌人俗称的三峡风云塔更是成为了宜昌的城标之一。风云塔的塔高层,相对高度米,海拔高度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那台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对江中下游防汛和三峡大坝建成后的航运水库调度提供气象支持。而对于宜昌市民来说,气象台利用三峡风云塔上的球形天线灯光颜色的变化显示宜昌市每天的天气预报信息,大家只要抬起头,看看风云塔上的天气预报的灯光显示就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地了解每日天气预报。

  可是到了年月日,位于东山之巅的宜昌气象台三峡风云塔上的雷达罩关闭了灯光照明。由于中心城区面积的扩大,也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气象台搬迁到西陵区石板村与黑虎山村交界的海拔多米的黑虎山上,据说气象探测高度将大大突破原来气象台的高度,也不再制约中心城区建筑物的建设高度,只是少了一个直观天气变化的景点,还是很遗憾的。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