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临江论战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珏听了王楚的话也不生气,脸上看不出一点喜怒哀乐,可是也没有了先前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这些不是我所担心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我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明珠蒙尘,难掩其芒。”

  王楚知道张珏这种大宋王朝的绝对忠臣,也不要想说动他什么,只有偶尔能够给他提一下,让他偶尔想一想就够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在那里?于是就转移话题,聊起抗蒙议题,从双方的人口聊起,到民族具体组成分析,到蒙古人统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从生活环境,到双方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文明发展进程对比,野蛮和文明,对科技持有人(工匠)的态度分析,从双方斗争方式方式分析,文明要想战胜野蛮,只有充分的使用文明发展的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打败野蛮人,靠原始力量是战胜不了野蛮人,所以必须鼓励发明先进武器,比如火器等。

  “从金、西夏、打理的灭亡到宋蒙三十年的战争史,说明我朝不是没有战斗力的,相反能够和这么强大的敌人相持这么久,这本身就是胜利,是了不起的,我们更要鼓励全民族继续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抗蒙战争中去;从军队的军纪,到将军的操守;从兵卒的尊严,到军队的灵魂和使命;从情报收集到细作的使用,到分化敌人,瓦解敌人,把南方奢靡的生活方式传给蒙古人,把奢华的衣服等都给他们,内部瓦解敌人;从南方汉人到北方汉人,从大宋各民族到北方金、西夏等各后裔,团结各民族,发动所有人共同反抗蒙古人。”

  王楚小心的组织语言,尽量使用平实、通俗的词语,不让张珏生疑,自己难得解释,真遇到就说那本书上的,实在记不清了,就推给书本了事。

  和王楚的谈话,张珏非常高兴,让他思路大开,今天王楚带给他了更加强烈具有战胜蒙古人的信心,以往的他也只是在强迫自己苦撑,很多事情他也是没有办法,舍生忘死的和蒙古死扛到底,那是他的使命。

  只是很多事情不是他一个安抚使做得了的,还有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就拿工匠研究创新器械,就不是一笔小的支出。

  最后张珏让王楚把今天两人所讨论的东西花点时间全部写出来,他能够做的就慢慢摸索着去开展起来,其它的就慢慢再想办法。

  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到了晚餐的时间,张夫人派了个使女来叫了一遍见还没有回去,最后她自己亲自过来催促,连累张蕴也挨了一顿批评。

  张蕴过去对王楚没有什么很清晰的认识,只是觉得这个义弟寡言而敏于行,腼腆而仗义,今天看王楚和她爹侃侃而谈,完全颠覆了她对王楚的认知,今天觉得这个义弟不但敏于言,而且学识惊人,看到王楚那侃侃而谈的样子,忽然不觉得脸蛋上竟然升起一片绯红,心底不由暗暗碎骂自己怎么没有出息,还脸红什么?

  晚上没有外人,王楚就和张珏一家三口一起就食,吃完食就安排王楚在一个独立小院就寝。

  “义父,我听二叔说,好像去年,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了榷场,不知此事是否当真?”离开的的时候,王楚好像无意之中问了张珏一个事情。

  “朝廷的邸报上的确真有这么回事,好像是景定四年七月,只是不知为什么节度使会同意此事?”张珏想起这事也是一脸纳闷。

  “其背后的用意不相信吕文德看不穿,此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不外乎利益二字。”王楚说道。

  “这事还真的难办。”张珏为难的说道。

  “义父,说刘整也许可行。”王楚建议道。

  “你这个小子点子不少。”张珏一听,哈哈的笑着说道。

  一夜无话。

  翌日上午,张珏去钓鱼城检查战备城防,王楚也被拉着跟着一起。

  州署官员、州司兵官、属佐参谋文书等一行人浩浩荡荡就出发了,一个玉面小将带着一队亲卫,簇拥着张珏,王楚也跟着张珏一起,经张珏介绍,玉面小将名叫史训忠,是张珏亲卫营正将。

  王楚一路上都不开腔说话,只是听和看,他主要关注队伍的器械配置,重点是热兵器发展水平。

  一行人走走停停,从兵卒的精神状态到武器的保养,从易耗物质的准备到刀枪剑戟的质量,张珏看得很细。

  在山顶平台处,一行人抵达了一座建筑物门口,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座寺庙,门口守备森严,光是守卫的兵卒就是两组。由于年代久远,门口的牌匾都看不清了,王楚就看见第一个字是九字,最后是一个寺字,中间那个字实在看不清楚,走进去一看,王楚才发现这哪是王楚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