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南征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攀侯与条氏回去开始执行计划,先是组织人力扩建在云地的城堡基地――华坪,修建粮仓武库。

  同时攀方也不再将冶炼的青铜与其他诸侯交易,而是全力铸造兵器铠甲,缺少的粮食将由畿内供应。

  从恒帝四年至恒帝十年共六年,征服蛮人部落无数,同时在攀邑至诏邑(大理)的道路三十里修一寨,五十里修一堡,百里修一城,还都是永久性的――这才是最费时费力的。

  同时还得防备蛮人的反击,从山道间突然窜出的偷袭,为了确保最前线的粮食补给,每寨每堡都有不同数量驻军,已经预估打通了一半道路。

  所有人的粮食都得从攀方调集过来,畿内又补给攀方,而且越到后期,补给线越长,所需消耗更大,推动更慢。

  恒帝与卫向,田光三人,彻底把控朝政后,征收大量粮食,同时要求华阳氏多供应驮马,用来输送物资――这也需要天子用东西去换。即便大规模使用马驮,但崎岖的山道,人马在路上就消耗了大量粮食,回去也得吃,一袋米有半袋就在来回的路上消耗。

  海量的人力,物力如同投入无底洞般,投入蛮荒原始的崇山峻岭中,这才建起一半的用城寨串联起来的南征路线。

  到恒帝十二年,恒帝宫中财宝已经搬得差不多了,而攀侯也来信,保山城城墙已经修好,攀方即便抓蛮人采石伐木修城,蛮人也不够用了,而且蛮人对南征线的攻击越来越猛烈,反抗越来越强。总而言之,攀方已经推不动了。

  但永久性的城寨是必须的,恒帝及众人都了解,光是送人也不能一下子送个几十万人到甸地,补给线撑不住,几十万人出去就是饿死,最多只能一年几万人的规模,到甸地还不能立刻有粮食,也得天府支援。

  总之就是一句话,生产力不够。

  青铜时代,完成一条几乎等同华都至邛邑长达四百至五百公里(攀邑至保山),完全安全,又有能力输送后面的大规模移民的路线,单靠攀方,恒帝与卫氏完成当前成果已经是极限了。

  后面的一半必须聚集全宗华的力量了。恒帝叹息,低估了道路的崎岖,高估了攀方与动用了朝廷一半力量的能力。

  本想如按计划由攀方开拓,自己与卫氏支援将南征道路完全开辟建设后,再推动全宗华的力量去南征。

  但现在想来,还是有些保守,因为担心如果由全宗华去推动,这些诸侯见识到开辟道的困难而后退,再推动就得用武力,于是就想着最艰难的部分由少部分人做了,再推动这些诸侯,现在不得不改变策略了。

  为了引导宗华人往外扩张,就要在思想上打破陈规,并建起为何而且是必向外扩张的理论思想。

  《问对》已经告知人们,人的特质大于土地的特质,宗华人到天府外一样能存活,一样能如华阳人一般,建造城市道路,开垦荒地,生产粮食,从而积累起财富。

  但还不够,还须要一种推动性的思想。于是恒帝十二年,恒帝提出大纲,卫向引经据典补充,完成了一篇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一字的政治议论性文章――《宗论》。

  《宗论》,第一部分是总纲,以恒帝同卫向讨论《宗华记》开篇,首先回顾天人氏南迁,华帝时命有华氏迁,天下各氏族绝大部分都有迁移,得出宗华人本身就有迁移的习惯的结论。而且每次迁移都是一次壮大。

  又讲述天人氏,华帝,各氏族始祖共同谱写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宏伟创业史,几千年的筚路蓝缕才造就了今天的天府宗华。

  再次升华的强调是人的特质,人的作用才能创造文明,并创造财富,并提出神是不会将什么东西都造好了,人去享受就行了。

  所以人先要有意识去观察周围最靠近,最容易懂的环境如自然的四季变化,风雨雷电,植物的春生夏长,秋亡冬灭,还有人体自身的生老病死。

  少部分无私的神变成人形,来指引人,并称为圣人,如天人氏,华帝。

  同时绝大部分神是自私的,只有人先能创造财富了,用祭品去与神作交易。

  这里又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只有人感觉到了圣人所做的是为人好,人才会跟从。只有人感觉到神需要祭祀,而自己没超自然能力,所以才会祭祀。

  这里明确提出双方是互利互惠的交换。而不是人单方面祭祀的,再单方面接受神能的庇佑。

  而人不去创造开拓,就发挥体现不了作为人的特质,人无特质就是半人,庸人。就像有块最肥沃的田地,却不种庄稼一样。

  第二部分是讨论个人与家族之间关系。卫向用当下所有人都同各氏族始祖共同谱写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宏伟创业史,几千年的筚路蓝缕才造就了今天的天府宗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