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攀侯应诏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恒卫问对》的意义在于破除推翻当时在宗华统治阶级脑海的土地特质决定论。

  土地特质决定论是渐渐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突然在某个时间得的结论,而是大范围的不言而喻的集体常识性论断,类似水能解渴――这不需要某个人在某一天煞有其事的宣布。

  出现的原因是当宗华人已经将天府开拓得七七八八了,再向外看时,受到四方大山的阻挠而不得不退回。

  同时宗华的观察家看到了由天府向外的三个不同人类社会阶段――居中高度文明的天府――中间一面是天府一面是蛮族,比宗华层次低但比蛮人高的八方――最外面接触不到宗华处于狩猎采集模式的蛮夷。

  于是这些观察家就把当时观察到的现象定为永恒如此的结论。最早出现在华都时代中期,由于玉京以来的文化昌盛,信息共享而加强,并真正定形。

  而且盆地的特殊环境加深了这种处于不同人类社会阶段的三层圆环模式。

  与风宗穿越前的古代华夏民族交流不同,那时以中原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广大区域,不同社会阶段的民族交流方便,没有较大地理因素。即便到了春秋前一百年,各诸侯从国都一出门就能撞见穿兽皮拿木棍的异族野人,当时的周朝各诸侯就如在大海中的一座座岛,岛外全是和自己处于不发展阶段的人,直到战国才联接陆地。

  而宗华不同,发展于盆地,启帝统一时盆地内就无异族,文明连成一片了,而八方受到影响也形成了,自然而然从此地理与政治上隔绝了蛮人与宗华。

  宗华的文明向四周山区影响极为缓慢,而越过八方,就慢得在二千年这个时间段内都不见开花结果。三层圆环越巩固,宗华越保守越封闭,于是土地特质论应运而生,使得更保守封闭,竟然华阳氏在宗华之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时都只是让当时的人感叹――终于有大量玉石了。

  对华阳氏送三百多车玉石入贡而丰帝命新都为玉京的故事当一件美谈,而对背后华阳征服众多部落,建立众多城池,占据等同天府面积的惊人壮举视为理所当然。

  认为要是作为宗华人的华阳氏征服不了众多部落,不能建立众多城池才是不对劲。本来稍微有点儿的敬佩也被占据等同天府面积的土地而产生的嫉妒所掩盖。

  土地特质决定论先是让宗华人终于理所当然的不再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另一个效果就是对人在创造文明时所付出的努力忽略甚至否定。

  当恒帝第一接触到这个观点并了解后,得出上面二个土地特质决定论产生的效果后。头皮一阵发麻,惊得半天讲不话来,这是怎样可怕而又产生得如此合情合理的结论。

  不再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

  否定人的创造力。

  将文明的产生视为土地的特质。

  土地当然重要,人类社群不可能在沙漠中,草原上建立直接从原始社会发展来的原生文明。但如果没有人去推动创造,土地自身还能出现整齐划一的城市道路沟渠?

  文明是土地,人类双方是阴阳互动的产物。但土地是死物,其特质如:能生长农业物,宗华人按方法播种会有结果,蛮人学到方法,播种后它照样有结果,难道天府土地也歧视蛮人,就不结果了?

  土地有特质也是死的,对土地特质的完全推崇,核心就是对保守,封闭,复古,被动的推崇,也是可怕的。

  推翻这种论断不难,难的是建立新的论断,在《对问》中,恒帝将土地特质决定论推翻,可怕而又产生得如此合情合理的结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