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少华氏,甘方,攀方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翻完《华阳志》,对华阳氏的经历有了大致了解与推断。恒帝对少帝时期的其他几个政策有了很大兴趣,流放的华阳氏能在宗华之外建立根基,壮大自己,已成宗华的最大分支。那么少华氏与甘,攀二方又如何呢?

  如今信息交流不便,各氏皆有封地,只有要事才派使者,要了解这三个诸侯的历史,还是看书达到基本了解,《宗华记》中也有这三个诸侯的记录。

  少华氏与华阳氏一南一北同样流放,但结果不一样。

  首先是流方地与使命不同,华阳氏在北,路途极远,使命是占领玉石资源,保护商路。少华氏的流方地很近,几个月就到了目的地,使命是镇压蛮族,防止其入侵。

  少华氏携带了大量物品进入黔地高原,也击败了蛮族,开拓领土,也就止于此了,制度上没有创新,在眉乐是如何,到了默地也是如何,到如今五百年了,可能就扩大了封地,至少是眉乐二地相加的二倍,人口也恢复到了兴盛时期,越有三十万。

  但和华阳相比,实在太逊色了。

  为什么二者有如此大的差距?

  恒帝觉得有二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事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加深作用。

  在自然环境方面,华阳氏到达的地方,天空海阔,草长莺飞,背靠昆仑山脉,又有河流经过,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就能开拓出田地,不适合种稻就种麦,都不适合就放牧。

  二者因为地势开阔,有利于华阳氏发挥军阵等军事优势,一但击败对方,就俘虏为奴隶。

  三者华阳氏有成熟的建城技术,这些拿木棍石头的部落很难攻下。

  再看少华氏,黔地是高原,道路崎岖,山高林大,一千人进去基本没啥响动,青铜器较脆,用来砍伐巨木太费事了,天府平原是花了几千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才开拓成当下农田密布的,而且适合农业种植的地方也就少数河谷地带,再进一步限制了少华氏的农业发展。

  华阳氏有玉石这种重要资源,即便走一趟要一年多,但依然供不应求,而少华氏只有木料,药材,道路的崎岖使运送成本加大,到畿内只亏不赚。

  再则因为地势,难以将自己的军事优势用上,对蛮族的清剿费时费力,攀方是因为有条平这个军事人才,对军制进行了改制,而少华氏没有出现这种人才。又因为信息传播极慢,少华氏百年后才知道了攀方对付蛮人的办法,但也没法短时间内就用上。

  正因为条平时攀方军制落后,才好由条平刻意塑造,而少华氏军制先进,与礼法,封建制度牵扯太深,所以难以改制,或者改制缓慢。这又花去大把时间。

  再有人事上,华阳氏一路远离宗华,置身于蛮人海洋中,虽然打不过华阳氏,但也使华阳氏神经高度紧绷,压力来自外部。

  又因为远离宗华,丢掉大量代表宗华文明的器物,等到达昆仑山下时,从宗华出发的人已经换了一批了,虽然还自认同为宗华,但对宗华那一套制度已不再那么坚持。

  在外部压力大,从宗华带来的制度已经松动,而现实又要求创造新制度时,华阳人很轻松的就接受了天才政治家――华阳公品,创造的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技能分配各氏地位的氏名制度。

  而少华氏则是半年内就携带大量宗华器物文书到了黔地,正因华阳氏的路途甚至终点在哪都不知道,所以才会丢弃大量sp;正因为条平时攀方军制落后,才好由条平刻意塑造,而少华氏军制先进,与礼法,封建制度牵扯太深,所以难以改制,或者改制缓慢。这又花去大把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