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发行货币几多钱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易弟,这个钱好。”晚上吃饭,李隆基看着一大堆的兑换券说。</p><p>“不是钱,是兑换券,让孩子们能够拿着它兑换零食和玩耍的机会。”</p><p>李易不承认他在印刷货币,钱是随便造的吗?</p><p>钱可以随便种,种桑树、养蚕、织补,拿来当钱花。</p><p>“对,是兑换券。”王皇后支持。</p><p>李成器给李易倒酒:“你先印着,看看好不好用。等好用后,与陛下说。</p><p>到时大唐直接印钱,还叫开元通宝。</p><p>花钱的时候不用再带那许多沉重的东西,走远路的人最为方便。”</p><p>“好处不止是轻便。”李隆基也说:“如今绢帛太多,富人家堆积在库里,百姓还必须种桑麻、养蚕。”</p><p>李隆基想到把大量的桑麻去了,百姓用来种粮。</p><p>实际授田不到百亩的百姓家中再种上树、养蚕耽误时间。</p><p>不如种上谷子、哪怕是地不够好,种豆子养养地,豆子少,也能榨油、做豆腐吃。</p><p>到时候铜用来制造工具,百姓全使用纸币。</p><p>“还需要改进造纸工艺,使纸币更难被仿制。另外涉及到了发行数量。”李易没那么乐观。</p><p>李隆基和李成器深思起来,慢慢吃喝。</p><p>他俩知道不能使劲印钱买东西,印多少是个问题。</p><p>过了一刻钟,李隆基询问李易。</p><p>“易弟你说照着去年收上来的租子来发出钱可行?”</p><p>“发出去了,百姓手中拿着钱,以后是交钱抵租,还是交粮?”李易没回答,而是问出一个问题。</p><p>“当然是交粮。”李隆基马上说道。</p><p>“朝廷印的钱都不能用来交租,百姓还愿意使用朝廷的钱?”李易再问。</p><p>“那便允许交钱。”李隆基顺着说。</p><p>“粮价变动,各地不同,收获时粮贱,交多少钱?</p><p>原本应该交一石的租子,结果粮食收上来便宜,交的钱就少。</p><p>朝廷拿着那个钱,再从别处买粮,买不到租子那些粮,朝廷收入减少。”</p><p>李易又给出一个麻烦的问题。</p><p>李成器插一句:“选一个平均的价格,每年粮价不同,算平均,让百姓交钱。”</p><p>“百姓收粮的时候,粮价低,照平均算,要卖的粮则多。</p><p>原本一石粮够了,换成钱,实际卖掉的是一石半,百姓吃亏。”</p><p>李易还有说法,看,不行吧。</p><p>李隆基兄弟二人发愁,这不也不行,那也不是,印钱有什么用?</p><p>“愿意交钱就交钱,愿意交粮就交粮。”王皇后最聪明,一句话解决。</p><p>“订价呢?订高了,百姓不去用钱,钱流通性差,百姓不想要。</p><p>粮价不稳,其他的商品用纸币来买,商家会抬高价钱。</p><p>只要有一个环节高了,所有的商品都开始针对纸币涨价。</p><p>纸币到那个时候就废了,印得越多,贬值越厉害。”</p><p>李易再提出货币接收程度的问题。</p><p>“易弟你说,我们不想了。”李成器干脆把苦恼扔回去。</p><p>“不。”李隆基摇头:“现在也有铜钱,也没说让百姓用铜钱来交租,他们可以拿铜钱买粮交。</p><p>纸币发行的时候,遵照铜钱的时候就行了,大不了允许他们用纸币换铜钱。”</p><p>李隆基想到办法,对,就这样。</p><p>解决。</p><p>“订价呢?订高了,百姓不去用钱,钱流通性差,百姓不想要。</p><p>粮价不稳,其他的商品用纸币来买,商家会抬高价钱。</p><p>只要有一个环节高了,所有的商品都开始针对纸币涨价。</p><p>纸币到那个时候就废了,印得越多,贬值越厉害。”</p><p>李易再提出货币接收程度的问题。</p><p>“易弟你说,我们不想了。”李成器干脆把苦恼扔回去。</p><p>“不。”李隆基摇头:“现在也有铜钱,也没说让百姓用铜钱来交租,他们可以拿铜钱买粮交。</p><p>纸币发行的时候,遵照铜钱的时候就行了,大不了允许他们用纸币换铜钱。”</p><p>李隆基想到办法,对,就这样。</p><p>同时他也知道印多少钱了,朝廷有多少铜钱和绢帛,就印多少的钱。</p><p>到时候允许百姓兑换,怎么兑都是那些。</p><p>纸币代替铜钱是为了方便,不是一下子从百姓的手中捞钱。</p><p>他把想法说出来,李易笑了。</p><p>“没错,这就是印刷数量。等着大家渐渐适应,再多印一点,他们就不会想着去兑铜钱了。</p><p>需要几年时间方可,我庄子上先试着发行兑换券,庄子有足够多的商品用来卖。</p><p>百姓熟悉了庄子的兑换券,以后朝廷再发行纸币,水到渠成。”</p><p>李易怕朝廷着急,一下子要发出来很多,朝廷缺钱。</p><p>翌日的早上,庄户带着商品到灞桥那边与人交易。</p><p>在需要购买别人东西的时候,问对方是否愿意收兑换券。</p><p>并说明,本月用兑换券在庄子上买东西,享受优惠,只这一个月。</p><p>一听优惠,对方立即答应。</p><p>即便他们不买庄子上的商品,也可以去别人那买东西。</p><p>买的时候商量价钱,按照庄子的优惠比例,各让一步,不就便宜了么。</p><p>吃亏的是庄子,庄子有钱,还有十九天的优惠期。</p><p>庄子如今没制作好十钱以上兑换券的版,最多只能到十钱。</p><p>一给一捆子,对方数钱,数目对,赶紧揣着离开,买东西。</p><p>“好用啊,早知道不赶车过来拉钱了,一揣,完事。”一个卖完东西拿到钱的人高兴。</p><p>“得揣好,容易丢,绢帛大,不容易丢。”</p><p>旁边过来卖麸子的人小心地把手放在揣钱的位置上。</p><p>过来卖花的人则说:“面额太小,再大一些,别人愿意收,往来更便捷。”</p><p>“你的花是从各地方收上来的,你要大额的作甚?”卖麸子的人笑着说。</p><p>“我打算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