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瓷初现未知意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这些瓷器的颜色差不多,估计是釉厚釉薄的问题。</p><p>还有就是烧的时候出现了某种弄不清楚的事情,然后颜色跟着改变。</p><p>“宋管事,是李东主琢磨出来的吗?”</p><p>有人过来,伸手拿起个碗,对着阳光看、背着阳光看、用手指头摸来摸去。</p><p>“为何非是东主?就不能是某所想?”宋德问。</p><p>“你,啊呸!”这人很不客气地呸了一口,引得周围人哄笑起来。</p><p>“看看这瓷的颜色,若喜欢留下姓名和住址,回头送到家中去。”</p><p>宋德等大家笑完,用喇叭喊。</p><p>“直接留个姓名和住址拿不行么?”有人喊。</p><p>“谁知道你留的是真是假。”宋德不答应。</p><p>“我先来,我先来。”有人要写。</p><p>“卖不卖?我买不行么?”另有人出声。</p><p>“对呀对呀,买。”应和的话出现。</p><p>“一百缗一个,随便挑、随便选。”宋德好说话,卖。</p><p>“好,我写。”刚才说买的人服了,他知道不应该这个价钱,却没办法,李家庄子有钱。</p><p>前几天蜀地大盐商们赔罪赔了一百五十万斤盐,若往外卖,可了不得。</p><p>“咱家看看,什么好东西就一百缗一个?若是价不对,可休怪怪不得呢,原来是这么好的瓷器呀。”</p><p>人群外面有黄门的声音出现,人随着声音挤进来,看到了宋德。</p><p>“原来是采买的白监事,来来,送白监事几位两套。”宋德看到黄门,笑着给打包。</p><p>碟子、碗、盏、盘子,每样八个算一套,有的小套是四个。</p><p>“不不不啊,要。”黄门想拒绝,又想到了什么,点头。</p><p>他们一共出来十个人,一人两套,重新摆,摞到一起,不占太多地方。</p><p>管宋德借一辆车,赶着回去,其他的东西先不买了,送东西重要。</p><p>他们出门买东西,自己不带车,一律叫人送。</p><p>有的时候正常给钱,有时则压价。</p><p>不想卖的人可以不卖,黄门又如何?欺负我,我就告官。</p><p>但有的不愿意得罪人,觉得还行,就卖了。</p><p>回去报账,黄门们报市价,多出来的自己留下。</p><p>宋德这边一群人围着写,不会写字的有庄户帮忙,庄户写出来的字不好看,有的还有错别字。</p><p>唐朝的姓名起的跟李易那时的国人有差别,更像是南高丽那边人的名字。</p><p>不,是南高丽一直用中国古代人的起名习惯齐名。</p><p>然后很多酿名斋,就把这个给说成多么好,其实中国古代就这样,只是现代人有那么一段时间起名都没文化。</p><p>比如卢怀慎、源乾曜、裴耀卿、李元纮,尤其是这个李元纮,听着像不像南高丽的人?</p><p>可人家是正经的大唐人,还当过宰相。</p><p>包括什么张嘉贞、孟温礼等等,里面的字很不好写。</p><p>在东市卖东西的人一听有东西送,纷纷凑上来,把自己家的地址说出来。</p><p>更有身份高的,直接扔个名刺,不,不是扔,是双手送,宋德双手接。</p><p>跟李易那时常规送名片一样,必须是双手对双手,做买卖的随便一扔的那种算是比较随意吧,不能说人家不知礼数。</p><p>小黄门赶回去,绕过了奉御,直接找到杨思勖。</p><p>“刚才我们去东市买东西,遇到了宋德宋管事,李家庄子拿出国古代就这样,只是现代人有那么一段时间起名都没文化。</p><p>比如卢怀慎、源乾曜、裴耀卿、李元纮,尤其是这个李元纮,听着像不像南高丽的人?</p><p>可人家是正经的大唐人,还当过宰相。</p><p>包括什么张嘉贞、孟温礼等等,里面的字很不好写。</p><p>在东市卖东西的人一听有东西送,纷纷凑上来,把自己家的地址说出来。</p><p>更有身份高的,直接扔个名刺,不,不是扔,是双手送,宋德双手接。</p><p>跟李易那时常规送名片一样,必须是双手对双手,做买卖的随便一扔的那种算是比较随意吧,不能说人家不知礼数。</p><p>小黄门赶回去,绕过了奉御,直接找到杨思勖。</p><p>“刚才我们去东市买东西,遇到了宋德宋管事,李家庄子拿出来新的颜色的瓷器,很漂亮,一人送我们两套。</p><p>我们本不打算要,又一想涉及到李家庄子,总要拿回东西叫人知晓。”</p><p>小黄门一见到杨思勖便用最快的速度说出来。</p><p>“东西带来了?”杨思勖听到宋德宋管事就知道情况重大,没批评小黄门绕开上边的官直接过来的错误。</p><p>“带着,接的车,庄子的四轮车稳,下面有粗的老竹子当减震板。”小黄门连这个都知道了。</p><p>李家庄子的车进行新的改造,弹簧的铁要求太高,就用好多竹子拼凑起来一层层的当减震。</p><p>放到车轱辘的支撑轴上面,宫里的也照着改呢。</p><p>“走。”杨思勖不废话,叫上小黄门,赶车直接去找李隆基。</p><p>不长时间,李隆基手上拖着一只碗在看。</p><p>“瓷是一般,釉好看,明天去庄子拿些回来,一窑要烧不少,易弟又用不上那许多,庄子里有个陶的就够用了。”</p><p>李隆基一点不客气,准备去要。</p><p>庄子能烧瓷,多为试验,烧完放着不用。</p><p>一律陶的,随便摔。小孩子制作的手工瓷器坯子,倒是给烧出来。</p><p>谁做的谁自己摆着看,摔了不管。</p><p>哭鼻子也没用,不可能单独给你开一窑,等下一次有机会再烧。</p><p>显然,新烧的一窑瓷器,大部分要放在库房中。</p><p>“他怎么想起来烧这个了?”李隆基问杨思勖。</p><p>杨思勖摇摇头:“臣不知,不卖,只送,想买,一百缗一个,自然无人掏钱。”</p><p>“东西留下,车还回去。”李隆基不再问,明天亲自去问。</p><p>翌日,李隆基又没参加朝会,带着王皇后一早到庄子。</p><p>“叔叔,验个血,昨天晚上就吃一点点,没怎么喝水,今天到现在饿着、渴着。”</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