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长歌当哭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个灰发苍乱之人坐在河边,仰天嘘唏,鸣乐而歌,但闻其声哀怆,寥落四野,是歌是哭,一时难辨。只二句便有千声万声,音情相感,缠绵悽恻,一句一转,一转一哭,节短调悲,其音自古。

  长利憨问:“他那个古意的吹奏乐器是什么呀?竟能演奏得这样凄惨……”

  “似是箜篌之类,”信孝闻着茄子说道,“那个人似乎唱的是一首古乐府歌辞。非常古老,诉说白首狂夫投河而死时其妻的悲惨呼号,表达了一位妇女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曲调悱恻凄怆,蕴藉深厚,直入人们心灵的深处。听来回环往复、沉痛莫名。”

  我静聆那人唱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此即《箜篌引》。”蚊样家伙在后边叹道,“据说是朝鲜一位管理河流渡口的小吏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霍里子高早上起来划船,见一老翁披发提壶,横渡河流。老翁的妻子在后面劝阻,怎奈他不听,终于被河水淹死。他妻子就用箜篌弹奏此歌,曲终也投河而死。霍里子高把此事告诉了妻子丽玉,她为之感伤,乃用箜篌仿其声而作此曲。闻者无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声传授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包括晋代崔豹《古今注》等诸多中原古代文献记载了此事。”

  恒兴红着眼圈说道:“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提及《琴操》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短短十六个字,却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乐曲流传于世以后,朝鲜歌謡《公无渡河》被选入成为汉乐府《相和歌辞》之一。《箜篌引》乃汉乐府里最短的歌辞,和汉乐府最长的《孔雀东南飞》同是写夫妇的殉情之作。全诗四句,一气呵成,每句一顿,每顿愈深,叙述出悲惨事件的完整过程,抒发诗人惋惜、悲痛、悔恨之情,真切而深刻。虽只有十六字,里面却是蕴含了丰沛的情感和激烈的内心冲突。诗歌以妇人的口吻,通过妇人对丈夫行为发展的反应,表达出妇人在面临丈夫遇难全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在这一刻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极点,最终她选择了殉情,这也令目击者和传诵这个故事的人不胜感伤因而为之传唱不息。《公无渡河》一经流传,摹写、扩写之作纷起,南朝诗人张正见、唐代诗人李白、以及不少明代诗人都有相关作品传世。我从来喜爱殉情的故事,对此欲罢不能……”

  我瞥他一眼,随着目光溜转,看到有乐伸头张望道:“不知他在那边究竟是吹,还是鼓箜篌而歌?你们还记不记得先前在‘搏浪沙’,张良也拿一个古意的东西在那里吹。你说他在吹筑,但我觉得‘筑’不是用来吹的。筑,是中原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先秦时为五弦,后来发展为十三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行,却自宋代以后失传。”

  我瞠然道:“我有说过他在吹筑吗?”

  “有吧?”信孝闻茄转觑道,“我好像也听见。其实我觉得张良吹的是埙。此乃汉人先民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属于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这是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大小如鹅蛋,至少六孔,顶端为吹口。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是中土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周礼·小师》称其‘大如雁卵’,《诗经·尔雅》注曰:‘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诗经·小雅》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意为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而不相争。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声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因为‘中声之和’符合汉风,讲究中和,而非过激。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的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筑乃弦乐,用竹击打发声。战国末年燕国人高渐离就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高渐离与友人荆轲一击一唱,音和意投。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到秦国去刺杀秦王,高渐离与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和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长利掏出几张东西,要伸递给河边之人。信孝探眼而瞅,闻茄惑问:“那是什么来着?”长利告知:“先前从陈平那里拿了他几张纸钱,我想问河边那人需不需要……”恒兴转觑道:“陈平那年代哪来的纸钱?”

  “纸的出现,并非始于东汉蔡伦。”蚊样家伙蹲在后边说道,“根据《说文》解释,纸又被称为‘丝滓’,早期为毛毡。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来自范晔的《后汉书》,举世公认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但是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了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比如,在班固的《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中,就记载了公元前二世纪用纸包药事例,后来出土的西汉纸,以现存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这大约比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早很多。也就是说秦末至西汉之初,就有了纸笺,当时的纸张质地差,不能用于书写。大约在西汉之初,人们用麻草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仍然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而纸字最早见于秦简,初意是漂洗丝绢的絮渣所凝之物,后指以丝为原料的缣帛制成的薄片。早期其甚粗糙,难写东西,却可涂画符号。秦汉之交,古人用于祭物。出现了纸捻儿、纸衣、纸标儿之类,人们常烧些平安无事的纸,念几句消灾解厄的经。涂符画有神像的纸渐为流传。民间喜用冥钱,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七国春秋平话》载称:‘白起上纸祭毕。’烧纸钱传说由来已久,大量纸钱产生的时代则是魏晋,至唐盛行。有人认为,佛教的传入,烧钱也随之盛行。故可知烧纸钱由来,应该是受到天竺佛教习俗的影响。然而早在秦汉便有烧符纸的习惯,而符谶多与黄老一派的道家有关。”

  有乐摇扇说道:“陈平那个时候也是黄老一派,他年少时家中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每逢社祭,其必主持祭社神事,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乡镇中有人办丧事,也请他去帮忙料理丧事,靠着早去晚归多得些报酬以贴补家用。西汉建立后,他当丞相,推行黄老之风,善治天下。司马迁赞其善始善终,论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终安宗庙,定社稷。’曹操评价曰:‘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可见陈平也跟我们家先辈属于同行,因为我家先人是在织田庄剑神社当祠官,亦即宗庙的庙祝。更早的时候,我家祖先仍是干这一行,在古代部落里属于专管祭祀和诠解禁忌的‘忌部’分工,可见跳神有一套……”

  因闻悲歌犹传,长利拿着苎纸欲递,忍不住又转头憨问:“河边那人究竟唱的是什么呀?感觉催人涕下的样子……”

  “意思是,”信孝轻声哼唱,“孩子爸哟,你不要渡河呀,不要渡河。孩子爸呀,你非要渡河,非要去渡河!”

  “我早就警告过他,不要渡河。”烟熏妆模样的高瘦男子望河兴叹,“可是恺撒不听。他偏要渡过,而过河就是过界。尤其是卢比孔河……”

  “渡过卢比孔河,”蚊样家伙在后边说道,“在西方是一句很流行的成语,意为‘破釜沉舟’。此谚语源自于克拉苏逝世四年之后,时任高卢行省总督的恺撒破除将就是说秦末至西汉之初,就有了纸笺,当时的纸张质地差,不能用于书写。大约在西汉之初,人们用麻草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仍然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而纸字最早见于秦简,初意是漂洗丝绢的絮渣所凝之物,后指以丝为原料的缣帛制成的薄片。早期其甚粗糙,难写东西,却可涂画符号。秦汉之交,古人用于祭物。出现了纸捻儿、纸衣、纸标儿之类,人们常烧些平安无事的纸,念几句消灾解厄的经。涂符画有神像的纸渐为流传。民间喜用冥钱,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七国春秋平话》载称:‘白起上纸祭毕。’烧纸钱传说由来已久,大量纸钱产生的时代则是魏晋,至唐盛行。有人认为,佛教的传入,烧钱也随之盛行。故可知烧纸钱由来,应该是受到天竺佛教习俗的影响。然而早在秦汉便有烧符纸的习惯,而符谶多与黄老一派的道家有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