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三进福溪(3)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老人挥挥手,让小辈们都进茶室,呼啦啦进来了十几个小年青,把茶室挤得密不透风,老人指着我说:

  给这位叔叔跪下磕头。

  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辈们齐齐地给我磕了三个响头,带着虔诚。

  老人严肃地说:

  “这位同志送来的这张纸,就是张家最早做出的第一批麻料玉扣纸,你们摸摸,它多厚实,光滑,幸好上面有落款时间,经过七十多年,还那样有韧性,一点没有发脆回生,这就是你们的祖爷爷,我的父亲发明加了麻的玉扣纸啊。”

  小辈们一个个地把这张契约传遍,抚摸,对着光看,气也不敢出,生怕一出气它就化开了,最后,它传回我的手中。

  小郑看着我,示意着拍不拍。

  我点点头示意他继续拍摄。

  我问张哲文老人:

  “我拿到这张纸时,非常奇怪上面的人名和您的一样,您认识立约人王文兰吗?”

  我当然省略了团队如何千辛万苦,三进福溪。

  他摇摇头,又开始喝茶,神情一点都不像认识王文兰的样子。

  他刚才的激动,只是发现了一张70多年前,张家的作坊做出第一批麻料玉扣纸。

  我开始启发他:

  “您记得第一批麻料玉扣纸卖到哪儿去了?”

  他说当然记得,这怎么会忘记哟,我和小辈们都讲了好多遍了,他们每次都嫌我啰嗦。

  欢欢主动要求:

  “爷爷,您休息,我来讲吧。

  大约在70多年前,1934年吧?那一年中央苏区做纸币,到处寻找合适的纸张,这儿是苏区,我们村的玉扣纸也选送到了瑞金的央行,但是因为纸张过薄,韧性不够好,没有入选。

  这时,祖爷爷开始了试验,他起先用了藤皮,纸是厚了,但韧性不好,最后用了麻,反复的试啊试啊,最后试出了厚度、手感、韧性都合格的玉扣纸,终于,张家湾的玉扣纸成为苏区纸币的原材料。”

  这个故事我第一次听说,可以记下来交给云山研究。

  老人缓缓开口:

  “虽然原材料是通过了,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白区开始大量地造假币,要搞垮苏区经济,银行的同志问父亲怎么解决防伪问题,做过了很多试验,都没有成功,一位央行的同志,亲自来到草寮,和父亲一起研究,他天天观察造纸的每一道工序,最后,他想到了在纸中加入羊毛的办法来防伪,如果发现或怀疑是假币,烧了纸币的一角,会有一股毛发的味道,这样,就解决了防伪问题。

  张家的麻料玉扣纸经久耐用,被很多商人知道了,销量大增。

  有一天,正当父亲外出采购白矾的路上,被土匪绑架了,他们也想伪造苏区假币,就逼着他交出秘方,父亲坚决不同意,最后他们杀害了父亲。

  因为父亲的严格保密,麻与竹子的配方比例,羊毛如何添加等等技术问题,张家的造币玉扣纸技艺,从此就没能传下来。

  父亲死后的一个月,红军也离开了汀洲,再也没有回来。”

  我握住老人的手说:

  “这张契约纸的研究人员里,就有那位来过草寮央行人的后人。”

  老人点点头:

  “那就对了,想不到70多年后,还能看到父亲造的纸。”

  眼前这位张哲文,显然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张哲文,但是却发现了苏区造币纸的秘密,也算是这一趟小有成就。

  直觉告诉我,这张契约纸一定与张哲文的爷爷有关,于是我继续请教:

  “是不是当时造币用的纸,全部都送到瑞金去了?”

  他点点头又摇摇头:

  “造币纸的用量很大,生产跟不上,关键的防伪部分,都是父亲一个人掌握操作,不敢假别人的手,所以每次的批量都很小,来回都是靠交通员赶着马车来回取。然后送到别的地方去印刷。印完后再送到瑞金的央行发行。”

  我问他,记不记得交通员叫什么?

  他摇p;“这张契约纸的研究人员里,就有那位来过草寮央行人的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